散尽家财资助87贫困生不被理解 儿子很难理解“超级爹”(3)
不少云南孩子管他叫“干爹”,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妻子说他是熟悉的陌生人,儿子很难理解“超级爹”
在朋友的劝说下,张志勇也觉得应该回家了,由于常年游历在外,他对家乡上海反而产生了一种疏离感,这种感觉在他回到上海后越发明显,城市的生活节奏、思维方式太快了,他已经跟不上了。
“他刚回来那会儿,思维已经和城市严重脱节,言行举止都像是几十年前的人。”张志勇的战友陆国强告诉记者,他曾和张志勇在一艘军舰上服役,有着多年交情,可几年不见,战友中就数他发展得最差,甚至还不如刚复员那会,居然连份工作都没有。战友们都说张志勇是“活化石”,在他身上还能看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气质,不求名利、不计得失、舍己为人。
2009年开始,张志勇的生活重心回到上海,此时的他没有工作,积蓄耗尽,生活艰难。在云南朋友和战友们的帮助下,张志勇在漕溪路一家连锁酒店边租了一间小屋子,开了家云南特产专卖店,云南的朋友没有收一分钱货款,让他赚了钱再说。因为没有门面,这家小店只能做熟人生意,战友们有时会去买些特产,有时也给他介绍一些生意,尽管如此,生意也并不是很好,大部分时候只能勉强维持。
张志勇说,他自认不是做生意的料,心思也不在做生意上,赚了一些钱,又忍不住到西双版纳去行善,钱很快就被用光。即便不去云南,也会有云南的朋友来上海看病,招待接济又会用掉很多钱。今年开始,张志勇前所未有的感觉钱不够用,因为儿子准备结婚了。
在勐海,对于受过张志勇帮助的人们而言,这位“上海朋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少孩子都管张志勇叫“干爹”。而在他上海家中,家人对张志勇的评价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将近11年的时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助学行善,最极端的时候一年在家也住不了几天,直到这几年才开始逐渐恢复正常,家里人曾经强烈反对,但最后没有效果,也只能默许。
张志勇的妻子俞女士告诉记者,最近最发愁的是孩子的婚事。“孩子要结婚,婚房就是最大问题,家里的积蓄这几年基本都捐掉了,现在买房子是肯定没有能力,想来想去只有我们把房子让出来。”俞女士说,他们打算到外面租房子,把房子让给儿子先当婚房过渡,等过两年居住条件改善了再搬回来。
说起丈夫,俞女士摇摇头苦笑着说:“换上其他人早和他离婚了。做好事我可以理解,也觉得山区的那些孩子需要帮助,可哪有做好事一去几年都不回来的?我们家也不是非常富裕的家庭,就算倾家荡产又能捐多少?”
张志勇的儿子小张同样难以理解父亲的选择。“我也曾经心平气和地与他交流过,为什么要去云南这么久,还把家里的积蓄都捐光了,试图想要理解他,但很难做到。”小张说,他觉得和父亲很难沟通,特别是最近在准备婚事,高昂的结婚成本让小张大为头疼,仅靠他自己的收入远远不够。有时他也会埋怨父亲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但话到嘴边又说不出口,父亲做善事本身没错,而且理论上20岁后他应该在经济上独立,父亲怎么用钱和他没有关系,但毕竟现在在上海,年轻人结婚大多需要家长支持。
“别人是 ‘拼爹’,我却有一个‘超人爹’,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这种感觉。”小张说,他也希望终有一天自己能真正理解父亲当年的选择,但家庭关系出现的伤痕,只能靠时间来慢慢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