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活动 导航

小片炼成“中国好票房” 既要接地气也要走云梯(2)

编辑:小男2013-05-31 10:57:52

    中小成本何以拔得头筹

    “3000万左右是黄金投资线。”高军表示,根据他的经验:“这个投资额度,你可以请一到两个腕儿,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吴秀波和汤唯,你可以请得起,同时又能满足比较高的制作要求。因为他们不会只靠电影挣钱,拍电影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泰囧》的徐峥、《北京遇上西雅图》的薛晓路、《致青春》的赵薇,这是一批摆脱了所谓第五代、第六代的“标签”而真正在商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导演。尽管他们的影片,各有各的不足,但胜在摸准了观众的需求,因此经得起商业片标准的考量,成为适销对路的商品。

    而电影价值评估人士则从投资的角度说明了中小片的优势。“有的大片一上来就是几个亿的投资,那票房至少要十几亿才能回本。这样的片子,即使成功了,它的投资回报率才多少?”电影价值资深评估师黄星说。

    此外,中小片的优势还体现在它的功能。黄星认为,中小影片不管是从产品到消费,满足不同多样化的需求。以《中国合伙人》为例,片中集纳了励志、喜剧、爱情、怀旧等多个元素,每个元素都准确击中了当下观众之所需,这直接导致了票房的高开。

    “我们国内院线看到美国电影好像都是大片,其实美国本土电影产业中有大量的B级片(即低预算影片)。”黄星认为,电影产业要健康发展,需要“金字塔型结构”,而塔基要扎实,这就是中小影片的投资。

    既要接地气,也要走云梯

    中小成本电影的优异票房,让不少人对其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寄予厚望,投资拍摄者也趋之若鹜,而国产大片投资领域则门庭冷落。相比之下,影片投资1.3亿元另加3000万发行宣传成本的《富春山居图》需要完成4.5亿元以上票房才能收回成本。谈及票房的孙健君导演直言,“压力很大。”

    孙健君表示,虽然小成本的电影近期大为成功,但是中国商业电影要想真正走向世界就不能只依赖小成本影片,“既要有人接地气,也要有人走云梯。”孙健君表示,如果今后中国电影人再没人敢拍大片而都去扑小片了,那是中国电影的一种悲哀。

    业内人士认为,小成本电影成功的背景中更多有着商业大片挤压、遮蔽下的无奈,其自身能量远未得到充分释放。如果越来越多的小成本电影只是专注于复制“以小搏大”的制作模式,也将有损于它独特的产业价值和文化意义。相反,大片数量的减少,会使其更为理性的发展繁荣,产生精品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导演陈可辛也表示,他有一个魔幻系列电影的计划,但现在时机不成熟。“真正大片再兴,要等到市场有足够大的支撑,单片票房起码在十几亿以上,技术层面有足够媲美好莱坞的水平,要把所有这些东西准备好,还得好几年。”

    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电影,并不是需要投资多么大的成本,而是要有一个好剧情,能够让观众感动。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
热门视频
精彩专题
热点推荐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