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万象 导航

“笑面教授”微笑解读农民工被冻死 被批冷漠(2)

编辑:小男2012-12-17 16:42:53

“笑面教授”微笑解读农民工被冻死 被批冷漠

笑面教授

  批评

  漠视悲剧折射精英优越

  对于这些跳跃于普遍感受之上的表情,人们一下还不能接受。他们不明白,一个教授在谈及民工死亡时,为何脸上还能开心地笑出花来?对于这些人来说,到底什么才是悲伤,什么才是意义?

  或许教授笑是因为他一直爱笑,他喜欢以这种笑的姿态来表现自己的优雅和权威,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和淡定,所以,在解读农民工冻死的新闻时,他一不小心,又笑了。而光山22名小学生被砍伤后,教育局的人员还在玩游戏,县委有关领导对记者“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精神病”的询问,则答以“讨论这有啥意义”?教育局的人员习惯了打游戏,他们在一个悲剧发生时,还没有改变自己的惯性,而县委领导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他们不觉得砍人者的精神问题是重要的议题。所以,他们还是老样子,老思维。这些理由难道没有道理吗?对于这些当事人来说,至少可以解释一番了。

  可如果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所有的理由背后都隐藏着一种精英的优越感与傲慢——处于精英的位置久了,他们已经丧失了与民同苦同悲同喜同乐的情感源泉,他们更多是在俯视民生,他们能够很快地抽离于普通人的感受之外。这种优越感在很多时候会成为一种傲慢,也会成为一种清晰可见的漠然。

  最刁诡的是,这种精英的优越感是他们自己有时都意识不到的。所以,教授在被质疑时,会解释,会说自己的表情与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态度无关,他觉得公众在挑刺,在无事生非。所以,县委有关领导在被询问时,认为记者在多事,觉得没有意义的事情讨论它干啥,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但是,精英毕竟不能作为一个孤立的群体存在。这就需要精英在获得优越地位的同时,能够克制内心的优越感,能够依然平视公众的喜怒哀乐,能够依然站在公众的立场上思考、发言,这时他们与公众之间才不会产生裂痕,他们的意义和价值才不至于在惯常的笑容与刻板的思维下消失殆尽。李劭强

  公众人物微表情是责任

  中国自古有言,“人有殇,不歌于侧;人有喜,不泣于旁。”一期悲天悯人的节目,因为参与嘉宾表情轻松,而令受众深有受伤之感。争议也许并不在于“笑评民工冻死”事件的解读方式,而是公共事件中,公众人物究竟有无“表情责任”?有几件事情,可以组合式阅读:一是伊春空难后,一段视频仍在网络流传:在空难伤员被抬上飞机后,处理善后事宜的某领导笑容满面地与6名警察合影。二是不久前,陕西一官员在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现场,因面含微笑而招致网友不满,随后该官员也因微笑牵出贪腐嫌疑而“温柔下岗”。当然,在矿难或震灾中爆出的不合时宜的“笑意”更不胜枚举,而招致民众的诟病也俯拾即是。

  也许当事人天生一副笑脸,在天灾人祸面前也没法妥帖表达出内心良善的情绪,但于公众而言,只能借助一般的逻辑,推断出幸灾乐祸或冷血无情的感觉。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官员也好、学者也罢,都是掌控一定话语权的群体,他们在表达内容的时候,真实的表情往往会左右政策走向、制度设计,如果没有一种健康的权力伦理兜底,那么,弱势群体的权益很可能在这种漠然与冷血中被践踏——与其说公众考究的是表情,不如说是担心这样的表情伤害了特定人群。

  二是在公共舆论场,价值取向即意味着笃定的责任。我们希望专家学者能与民众一样有着基本公序良俗之上的表情判断,并借此形成理性的压力,倒逼公共事件的解决。微笑自然不可怕,怕的是与微笑一脉相承的价值判断。我们可以原谅个别专家“笑不由心”的表情,但不能原谅在公共议题的探讨中,漠视“表情责任”的思维,或者“表错情”也没所谓的诡辩。

相关阅读
热门视频
精彩专题
热点推荐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