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清明节有感:人们的思念永不停息!
又到了清明节这个伤感的季节,每到清明时节你又在缅怀着谁?2016年清明节有感,把深深的感慨之情化为文字记录在纸上,怀念每一个清明节带来的感悟。
清明节有感
清明节有感范文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清明时节时的景象,他说的可真不错,清明时候人们脸上几乎没有笑容,只有满脸的沉重。
清明节家家都有个习惯,就是去墓地看望已逝的亲人,带上好吃的,冥币,带上家人的思念去看他们,为的只是心灵上的满足。我家也不例外……
今天一大早,我和我的家人们就早早的起床,准备好一切,去祭奠天国的爷爷,我好久没见到他了,心里难免有些激动,于是,我们便出发了,一路上,雨不停的下,周围寂静一片,依稀见得远处有几家的灯光,大街上空无一人,即使有几声鸟鸣,也打不破这长久的寂静。我知道,人们现在的心情。
一路上的坑坑洼洼,一路上的绵绵细雨,一路上的人们,伴随着我们进入人山人海的墓区,此时人们不再是欢乐,而是沉重,见到了挚爱的亲人,又有谁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又有谁能无动于衷。
整个墓区,哭声不断,炮声不断。
我随着大人们走到爷爷的墓穴,看见了那张饱经风霜的脸,虽然是在照片上,但我依然感受到他的苦。看见了久违的爷爷,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望着那张永远刻在墓碑上的照片,那疼爱我的爷爷,你孤独吗,你想我们吗,即使你永远也不能和我说话,但我知道你想我们,即使你在阴间有很多朋友,但他们比不上我们呀!爷爷,我想你,我想你,我想要你回来,即使那不可能,即使那样的要求很不服实际,但是,您的孙女想看您一眼哪,您能记住我吗?
雨还在下着,哭声还在继续,我擦干眼泪,我不哭,我知道您是不想让我哭的,我要做个勇敢的孩子!我听话,做个勇敢的孩子!
雨下个不停,人们的思念也永不停息!
清明节有感范文
清明节有感范文二
清明,缠绵的雨丝带来的不是以往的浪漫,而是侵入骨髓的凄寒。
清明。清明,说出口总有种伤感涌上心头。莫名地,心情变得很沉重。
先人的离世,往往是人们心中一段最为悲痛的回忆,深埋在记忆深处,不愿提起、不愿忆起。而清明,则将所有的哀思拉回到现实,就那样平静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于是,最初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又回来了。逝者安息,生者,却难以放下。
我相信,清明时节的雨,每一滴都是由人们的思念化成的。这种思念、如此痛,如此让人心伤。于是当这雨滴落在人们身上时,才让人心中升起难以名状的感伤,才让人的心情变得莫名的沉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是个随手就可以捡拾泪水的时节,亦是个哀伤蔓延的时节。转身、低首、难言。谁将痛的滋味,连同思念一同葬了?
当真葬得了、忘得掉么?
清明,我们都清楚的明白,逝去的,不会再重来。但那份思念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遗忘的。我们只是压制着,努力不去想。
但是清明,却将所有的一切释放。于是,怀念啊、伤感啊、难忘啊什么的,一下子全都回来了。一丝一毫都没有减少,反而在心中越发清晰的展现出来。
这雨,下个不停,泪水也流个不停。不想再克制了,哭便哭吧,终究,那是所有人都难以忘记的,那些曾经深爱着我们的人即便不在了,我们也要勇敢地走下去。否则怎么对得起他们的爱和我们的纪念呢?
这雨,下得阴晦。但我们应该笑得明媚,不可以让那些曾经深爱着我们的人,看见我们不快乐,不可以……
清明时节雨纷纷。
2016清明节有感范文
清明节有感范文三
今天是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介子推的日子。不禁让我想起杜甫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大概到了8点左右,我与妈妈爷爷从家中出发了。在路上,我不断回想着以前的事,似乎我从来没有见到太太那慈祥和蔼的模样,脑海里也没有任何跟太太有关的事迹。她长什么样子?待我好吗……一连串的问题一下子涌到我的大脑。我问妈妈:“妈妈 ,我见过太太吗?待我好吗?”妈妈无奈的说:“实话说吧,我也没见过,应该很早就去世了吧。所以这……”
漫长的20分钟过去了,我们终于来到了上林湖,顿时天空中飘下了似花针的雨。停好车,拿好工具,准备上山。向远处望去,这人也太多了吧,把整条过道都挤满了,一点空隙也没有。随着人群,我们缓缓移动着。我发现一些老年人十分封建迷信,带着爆竹,香烛,纸钱等。万一发生什么不测,那可这么办呢?
我们再次随人群而上,拐过一个弯,再拐过一个弯,上了阶梯,我们找到了太太的坟,跟往常一样。这次我给经历了一个春秋风吹雨打的字上色。我写着这一个个的大字,想到如果太太还活着,那么该多好啊!这下我肯定与太太快乐的聊天……想到这我的欣慰的笑了。
妈妈与爷爷拿着镰刀,在坟旁边把杂草杂花清理掉。我拾起坟沿边的杜鹃花,静静地将花插在太太的碑后,望去,犹如太太头上的装饰品。这时妈妈爷爷也做好了清理工作,整个坟边看起来干净了许多。
之后我们小心翼翼地点了一柱清香,放上祭品,默默祈祷,给予我们的祝福。
我转过身子,放眼望向蓝色的湖,上面还有一个个的涟漪,湖面上行驶着一条条的游船,它带着人们的祝福,带着人们的祈求,带着人们的希望……驶向远方。
清明节
清明节有感范文四
岁岁清明,缕缕相思念亲恩。一年一度,清明又至。这一植根于传统深处的缅怀先人追述祖恩的节日,在我心中激起追忆逝者的波澜。我和往年一样,约子女一起到我父亲母亲墓地烧纸挂钱,焚香叩拜;又和老伴一行数人专程到岳母、大哥坟上祭扫。
中国的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祖节日。据专家介绍,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
清明最早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它在春分后半个月,此时春色已浓,阳光明媚,杨柳垂丝,绿草如茵。气温渐渐升高,正是农耕的大好季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古代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所以古人就把寒食延至清明,由于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就合二为一,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候。清明踏青在宋代最为流行。
清明扫墓在唐朝就开始盛行,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在继承。
清明祭扫缅怀先人的形式多种多样。传统的有烧纸挂钱,修坟除草。近年来又出现一些新形式,如:献一束淡雅的鲜花表达无声的交流和思念;植一棵长青树,挂上先人名,意在将思念植于土中,四季长青;在家供奉牌位,家人团聚,共同祭拜,教育后代饮水思源。我还觉得清明节写篇怀念文章,寄托对先人的哀思,既不落俗套又意义深远,也不失为一种好形式。
从2008年开始,清明节作为法定的假日,这一决定得民心、合民意。
清明假日化是对这一传统节日的正名。
以前曾一度认为清明扫墓祭祖是迷信。千百年来人们在清明节里通过扫墓祭祖的方式怀念先人,“慎终追远,明法厚道”,体现了感恩祖宗,传承家庭荣誉的文化传统,怎能说是迷信呢?
今天鼓励人们过清明节,正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悟和认同。清明节不仅是扫墓这一形式,它承载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寄托着炎黄子孙崇敬先人,仰慕先贤的情怀,它对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精神起着巨大的作用。
清明假日化,我们更应该深刻领会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要通过对先人的感恩、敬仰,获得思想升华,通过对先人的缅怀,获是灵魂的熏陶。
祖宗恩情不能忘,传统文化不能丢!
清明节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让我们民族的优良文化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退休后有时间回忆过去,一个个先我而去的亲人、好友,他们的形象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我一一的将他们的事记下来,以寄托哀思。“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念他们就将这些文字翻出来重温一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对已逝的亲人之恩,虽难以回报,但我始终没有忘记他们。他们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力量,他们的坎坷让我认识了历史,懂得了人生。
让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能得以相传,是对是错任评说。这就是我一个古稀老人提笔作文的目的。
清明节有感范文
清明节有感范文五
转眼又要到清明节了。以往每年的这个时候父亲总是一手安排着进山给两位红军爷爷扫墓的事,而且他每次必到。大概有四五年了吧,父亲没有了直接参与,只是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总见他坐在门前发出声声的叹息。是的,他毕竟是90岁的人了。
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年清明节前的好一阵子父母都在张罗着进山的事,那年月家里条件很差,在每次进山前母亲都要给兄弟几个换上一身虽然很旧但却洗的十分干净的衣裳。按照母亲的话说,一年只见一次爷爷,不要让他老人家看着他的后代显的是那样的可怜。那样他的心里是会不好受的。我曾不解地问过母亲:爷爷他能看见我们吗?为什么我们却老是看不到他呢?
面对我幼稚的难题母亲只有一脸的茫然。其实,那时候我也知道人死了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了,我虽然在那时不能完全体味母亲说的话,可我心里还是知道,那是对已故长者应有的虔诚和尊重。那一刻没有谁去想投个什么回报,只是想与久违了的亲人在每年的那个时刻去悄悄地说一说那内心许多无声的话,或喜、或悲、或愁、或乐都在那灰飞烟灭之中化为一丝丝袅袅的青云。
爷爷的墓地是在离家一百多公里地的邻县——岳西。下车后,就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显的十分粗旷而又十分野性的山峦。那里山高路险,不说能行车,就是让一个劳力空着手爬上一天,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记得有一年清明的前夕,父亲的老胃病发作了,便血了好多天,脸色苍白的如同一张纸。一连好多天父亲都绻缩在床上,我们兄弟几个当时心里既担心又高兴,担心的是怕父亲好不起来,我们不能没有了他。高兴的则是父亲不能行我们就不用再去爬那令人腿发软、心发慌的大山了。可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两天后的父亲像是换了一副精神,清明节头一天夜晚,他和母亲照旧准备了半宿。
那一日父亲艰难跋涉的身影像是一幅凝刻在心头永不退色的画,更像是一把锐利的刀剪划开了我那混沌而又迷惑的心结。
我至今不知道父亲是靠什么毅力去完成那二十多里山路的。我清楚的记得那一路父亲始终是拄着棍、弓着要三步一歇,五步一停地走的。一路上他怕我们耐不住性子而发生意外,还时不时的给我们说上一些根本谈不上是故事的故事。那时在我幼小的心里我只有一种感觉,父亲对他的父亲太好啦。
每次在爷爷的坟前,父亲并没有多少话说,总是虔诚的跪在那里,轻声的说上一句“儿子又来看你了”。然后一把抹除那潸潸的两行老泪,把手中的黄表纸一张张的投向升腾的火焰……
父亲是二十岁那一年目送着爷爷兄弟俩从容走向敌人刑场的。听父亲说,一九三五年冬,那是一场罕见的大雪,尺余深的积雪,根本无法让人挪开步。他端着一碗从好心人家里要来的早已被冻得拨不开米粒的饭想凑上前给两位上人喂上一口,却被一位国民党当官的一把将他扇倒在雪里。那时候他不仅不敢说他是红军的后代,就连放声大哭一场,他都无法实现。也许从那时起,在父亲的心里就深深的埋下了一颗永远无法收回的愧疚的种子。
在我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逐步开始了解“清明”在我家庭里的内涵。它不仅仅只是生者对逝者的追忆,更不是一种迎合节令的时尚,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无声的心灵补赏,是一种乘前启后的心灵撞击。我想,父亲是想用他的行为真切地为我们去解读“清明”,那就是:清清楚楚的办事,明明白白的做人。
好多次望着父亲清明前独坐门外失神凝目的样子,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仅管大山里通车已有好多年了,但它却只能载去父亲绵绵的思绪和无尽的牵挂。那一刻,他心里究竟想得是什么?我们是很难知晓的。
也许他在默默祈祷,愿天下所有的人在清明那绵绵心雨的日子里,要留心看看“牧童”所指的地方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清明节最真实的写照。在纸上写下最真诚的想念,每一年的清明节都是祭奠祖先的日子,日子总在慢慢流逝,只有想念还停留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