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儿童易患“分离性焦虑症” 父母别成为推手!
春节的时候出门在外的家人都会回来跟孩子父母团聚,但是春节过后大家都要踏上返程。不仅是老人会患上焦虑症,小孩子面对父母的离去也会有分离性焦虑症。父母该如何跟自己的孩子说再见也是一门技巧,千万不要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分离性焦虑症
分离性焦虑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这些孩子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矫治,上学后很容易发生学校恐怖症、考试紧张症,甚至成年后出现急性或慢性焦虑症,从而影响孩子心身的健康发展。
分离性焦虑症产生原因
1、环境突变的影响:环境的变化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不安和紧张,在学校得不到宣泄,回家后才把满腹的紧张情绪尽情宣泄出来。
2、对父母过于依恋:患有分离焦虑的孩子平时一直与父母在一起,特别是妈妈。妈妈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和照顾也会使孩子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感强的毛病。一旦与妈妈突然分离,分离焦虑避免不了。
3、父母焦虑遗传:研究发现,父母患有焦虑症,孩子焦虑症发生几率明显高。
4、畏惧综合征:这是孩子社交能力差的表现:胆子小的孩子依赖性强,不会和身边的孩子交朋友,适应能力较差。他们会把陌生的地方看成“狼外婆”的家,充满恐惧。
儿童分离性焦虑的表现
分离性焦虑的儿童大多数发生在学龄期儿童。当与所依恋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深感不安,出现过分焦虑情绪。许多患儿甚至常常无根据地担忧或害怕亲人可能会离开自己,发生危险或意外,或遭到伤害。担心自己会大祸临头,或被拐骗等,因此不愿意离开亲人。当预料即将与亲人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哭叫、吵闹,或出现淡漠、退缩。如果勉强或者强迫送他去托儿所或幼儿园,常哭闹、挣扎不安,不与其他小朋友玩耍,甚至不吃不睡(一般超过2周以上)。部分患儿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腹痛等症状。病程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儿童分离性焦虑的防治扩大孩子的接触面要让孩子尽量多接触家庭以外的小朋友和大人,拥有多个伙伴。培养孩子与陌生人打招呼的习惯,以克服孩子在陌生环境里的恐惧感。
分离性焦虑症预防和治疗
分离性焦虑症预防和治疗
1、培养孩子的自理生活能力
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等。不要让孩子养成对母亲过分依赖,进入托儿所或幼儿园时,孩子才能很快地适应集体生活。
2、培养孩子的合群能力
家长要鼓励孩子把玩具拿出来与其他孩子一起玩,以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减少或避免分离焦虑的发生。做好入托前的准备工作在入托前,父母可经常给孩子描述托儿所或幼儿园的生活。告诉孩子那里有许多
小朋友,大家在一起非常开心。也可以带孩子到托儿所或幼儿园看看、玩玩,当他对托儿所或幼儿园比较熟悉时,再正式送孩子入托,可防止分离性焦虑发生。
3、不要硬性强迫孩子入托
不应生硬地把孩子推进托儿所或幼儿园,自己一走了之,而应给孩子一个适应的时期。在孩子入托或入园的头几天中,家长可以陪孩子在托儿所或幼儿园里玩,随着孩子与陌生的小朋友和老师熟悉之后,家长可逐渐减少陪伴时间,直到最后完全放手。切莫操之过急,以免加重焦虑发作。
4、对父母进行教育
对有焦虑倾向的父母,要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个性弱点,及其会对子女产生不良的影响。并应明确告诉父母,要想治疗好患儿,必需先治疗好家庭其他成员。
分离性焦虑症产生原因
5、严重儿童须就诊
药物治疗对于个别有严重焦虑症状、影响饮食和睡眠、躯体症状明显的患儿,可考虑使用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以二氮革类药物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但一定要在有经验的儿童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别成为宝宝分离焦虑的推手
当宝宝的需要被剥夺,感受不到来自亲人的爱与安全感,就会形成心理问题,车先蕙心理师表示,下面两种情况,都是造成婴幼儿分离焦虑症的主因。
分离经验处理不恰当
例如,妈妈趁着宝宝睡着时离开,让宝宝醒来时发现妈妈不见了,没有预期接受依附对象不在身边的事实,且重复有这样的情形发生,会渐渐埋下分离焦虑症的种子。
分离创伤
依附对象永久离去或死亡,也是造成婴幼儿分离焦虑症的主因。这种分离会造成孩子的心灵创伤,进而让他变得信任感全无、认为没有永恒的事物并极度地没有安全感。
分离焦虑被忽视的结果
拒学、不愿离家
假设婴幼儿时期的分离焦虑情绪一直延续到儿童时期而未被处理,会对孩子未来的性格气质等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不利影响。孩子上幼儿园、小学,拒学症就是一种典型的表现,因为习惯依赖熟悉的人与环境,对团体生活难以适应,在学校就会过度封闭,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更别谈学习。
孩子因怕离开父母而不愿去学校或幼儿园,并产生焦虑及恐惧反应,这其实是儿童焦虑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儿童分离性焦虑症。据介绍,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可有多种表现,最常见的是一提起上幼儿园或上学便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哭闹不止,有的还会说头痛、腹痛、恶心等。反应严重者还可出现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心慌、胸闷、大汗淋漓、尿频等。比如,原来身体健康的孩子刚被送到幼儿园几个月后,便频频发生感冒等多种疾病。我们曾对部分此类患儿的免疫功能进行了测查,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也就是说,这些患儿的反复感染与机体免疫力没有明显的关系,而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患儿生活环境及看护人的突变而引发的分离性焦虑症是导致患儿反复感染的最重要原因。
分离性焦虑症
缺乏安全感
如果分离焦虑情绪未被处理延续到成人时期,则会因为对父母亲的过度依赖而不愿离家,或者依赖对象换成伴侣。因为对特定对象的过度依赖与黏腻,变成只能发展特定人际关系,紧抓着依附对象、害怕孤单的情形。
该怎么和宝宝Say Goodbye ?
永久分离
当宝宝的照顾者死亡,或父母离异正处在分手、不稳定的状态下,孩子身边的其他大人,应该好好观察他有没有出现前述异常的分离焦虑症状,多多关心及留意孩子。假如发现有分离焦虑症,应该求助于儿童精神科,让医师作进一步的诊断与心理治疗。
短暂离去
假如是家长要短暂与孩子分离,车先蕙心理师建议爸妈可以采取下列方法:
1、在跟孩子说再见前,要先给少许时间让孩子熟习陌生环境,并预先给他喜爱的玩具。
2、先跟孩子玩片刻。当他熟习下来时,便可向他解释你要外出一回儿,并且用肯定的语气向他说,很快便会回来接他。
3、向孩子说明谁会暂时照顾他。
4、离开时不要回望或再次道别,否则会使孩子感到不安。
5、如果要和孩子道别,不要为了安抚他而安排一些特别活动,因这些突然而来的活动,反而会引起孩子不安,甚而产生恐惧。
6、不要静悄悄地溜走,这会使孩子对你缺乏信任。
焦虑症
结语
每个孩子天生的气质、敏感度、情绪表现都不一样,虽不能将孩子的分离焦虑情绪都归于父母管教不力,但不可否认,小孩子的表现常常也反映了家庭的互动气氛、夫妻间的紧张关系、家庭的冲突,爸爸妈妈应该检视家中的气氛并积极改善。
每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有差别的,孩子们的情绪都是直接反应出内心世界。父母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积极引导孩子向乐观积极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