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万象 导航

朋友圈倒卖象牙:涉案价值达百万 竟是跨境交易

编辑:小男2016-01-28 10:50:33

  朋友圈,本应该朋友之间聊天培养感情的地方,但是原本单纯干净的地盘没想到居然被有心人士做起了违法的买卖——在朋友圈倒卖象牙,涉案价值达150万,而且还是跨境交易。

朋友圈倒卖象牙:

朋友圈倒卖象牙

  一切起源于一条微信

  2014年10月10日至12月10日,根据全国统一部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森林公安局开展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代号“利剑行动”。

  “利剑”出鞘第5天,新疆森林公安局一名侦查员在微信上无意间发现一条信息。“是一名家住八钢的女子刘某发布的,内容是兜售象牙制品。”该侦查员说,“象牙制品”若为真品,则涉嫌犯罪。

  该侦查员购买了一块疑似象牙制品的观音牌,后经江苏省南京市野生动植物刑事物证鉴定中心鉴定,此牌是用亚洲或非洲象牙制作,属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象牙制品。于是,该局成立专案组开始调查。

  据刘某交代,其所售制品都是从上家王某处购入。警方顺藤摸瓜,在上海将王某抓获。据王某交代,他于2014年6月底开始出售象牙制品,如象牙手镯、象牙牌、象牙坠子、象牙戒指等,福建人方某为其供应货源。

  公安机关立刻赶至福建,将方某抓获。让警方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就此钓到一条“大鱼”。

  敛财的朋友圈

  “大鱼”是吴某,他是方某的上家。“抓到吴某,我们才明白,这个案子水很深、鱼很大。”办案警官说。

  吴某是山东人,暂住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警方前期调查的涉案人员及案物均与吴某有关。新疆森林公安局立即与广西警方联系,就抓捕事宜进行沟通。

  2015年3月6日,新桂两地警方突然出现在吴某的暂住房。“当时吴某家里围坐了一屋子的人,正在进行非法交易象牙制品。”办案警官说。

  经讯问,警方发现,在吴某身后,有一串人从事这方面的敛财生意。根据吴某交代的结索,警方抓获了罗某和裴某。“我们在罗某的家中搜查出象牙手镯、犀牛角碎料、猫科动物骨头及制品等共计20多千克,其中大部分是从吴某处收购的。”办案民警说。

  裴某则既是“上家”,又是“下家”。他将收购来的制品,再出售给罗某及山东、广东、陕西、天津等全国各地的客户,从中获取巨额利益。

  一番抽丝剥茧后,警方得出结论:所有非法制品的源头在越南,一个名为杜某的女子是为上述涉案人提供货源的老板。“庆幸的是,我们抓获吴某时,杜某也在场。”办案民警说。

涉案价值达百万 竟是跨境交易

涉案价值达百万 竟是跨境交易

  跨境交易一窝端

  被捕当天,杜某从越南携带了100块象牙牌、6.3千克象牙尖、3个象牙手镯、1.12千克象牙面包圈、481克象牙柱,打算出售给吴某。

  办案人员立即寻找翻译,连夜讯问。最终,杜某交代了非法交易原委。

  2014年8月,杜某的姐夫向其求助,说自己在微信上与中国人进行交易,遇到了语言障碍。经警方证实,其姐夫口中的“交易”即非法收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因杜某能用汉语进行简单交流,此后,杜某就成了其姐夫交易时的翻译。

  一次,吴某从广西到越南,杜某到边境为其送50元过境费,两人由此相识。至此,杜某完成了从“翻译”到“老板”的角色转换。

  2015年3月6日一大早,再次到越南订货后吴某回到广西住处。10时左右,杜某打去电话说“能送货了”。11时许,杜某在其姐姐及外甥的陪同下来到吴某家。杜某带的货物很丰富,象牙牌、象牙尖等应有尽有。吴某得知货品丰富便与另一名上家郑某一同买秤回家进行交易。一众人等围在一起,赏制品、点货物,谁知被警察来了个“一窝端”。案情复杂需严办

  经查,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杜某等人分别在新疆、上海、福建、山东、广西等地多次实施非法出售、收购象牙、虎皮、虎骨、犀牛角等濒危野生动物制品。

  2015年2月,杜某以3.2万元将一张虎皮卖给吴某,实际价值48万元;同年3月5日,罗某收购1千克犀牛角制品,经鉴定价值25万元。此外,杜某、吴某、罗某、裴某等10多人还多次买卖各种象牙制品,价值近150万元。

  据介绍,此案是新疆近年来办理的最大一起买卖濒危野生动物制品案件。

  “此案比较复杂,存在多重困难,如涉案犯罪嫌疑人较多且涉及境外人员、涉及地域广泛、涉案物品繁多且部分流失或灭失。”乌市沙区检察院侦查监督科负责此案的检察官告诉记者。对此,检察机关及时提出应对举措,确定后续侦查抓捕工作的方向,同时严格保障外籍犯罪嫌疑人的合法诉讼权利。

  朋友圈指的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于微信4.0版本2012年4月19日更新时上线,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其他用户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

  相关评论

  祖长云:朋友圈不干净,监管应当清道夫

  工商总局近日终于明确表态要严厉打击朋友圈的虚假广告,并表示最高可罚款百万。许多网友对此表示支持,专家解释,罚款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要倒逼大家自律,自觉净化微信朋友圈的生态环境。

  朋友圈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新生物种,在实现信息、心情交换的同时,更丰富了数字时代人们的生活内涵。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机,有商机的地方就会充斥各类宣传。朋友圈已经成为商家最廉价、最实用的“广告部”,秒发之后不需承担任何责任。铺天盖地的广告不只挤走了网友们的心灵鸡汤,还把朋友圈强行改装成了生意圈。

  一方面是过多的广告占用了朋友圈的空间,另一方则是夹杂着不少虚假信息,降低了朋友圈的信任度。一大波的广告来袭,一时难辨真伪,更有一些网友碍于朋友面子,明知是假也要违心上当。如此泛滥下去,信任危机将会让“互联网+”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微时代”就应该有“微监管”,工商总局出手朋友圈,虚假广告罚款百万。显然,这是给了那些利用朋友间信任指数谋取不正当收入者一记当头棒喝。广告打假原本就是无缝隙、无死角、全覆盖的歼灭战,只要是骗,就必须将其揪出来,并严加惩罚整治。所以对于虚假广告,无论它跑到哪里,监管就应该追到哪里。

  朋友圈与虚假广告“道不同”,二者绝不是“相生相合”的。而只靠网友自发的抵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工商管理部门以科学的手法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唯有如此,才能恢复不受铜臭味儿污染的心灵鸡汤,还朋友圈一片净土。

  朋友圈里可以有广告,但必须是有责任心、经得住推敲的良心广告。如果有人违背了这一规则,工商管理部门监管的重拳就必须跟上。因为朋友圈和商场集市没有区别,只要是在宣传,就必须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任。

  朋友圈不但卖“三”无化妆品,各种首饰,现在还倒卖象牙……真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盘呀,快播案王欣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那么马化腾让人在自己软件从事犯罪,就okay?

展开更多
相关阅读
热门视频
精彩专题
热点推荐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