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联欢晚会陪伴华人走过近30个年头 内容不断探索追求创新
说起春节大家就会马上想到春节联欢晚会吧。备受关注的2016年猴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剧组已进入紧张筹备中。为了能够给大家一个不一样的晚会,剧组也是蛮拼的。
春节联欢晚会
春节联欢晚会一般指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简称“春晚”,是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节目时间一般持续到正月初一(春节)的午夜。2012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被认定为“全球收看人数最多的晚会”,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此外,春晚还是世界上收视率最高、播出时间最长、演员最多的综艺晚会。2015年2月12日,央视春晚宣传片首次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
中央电视台首次真正意义上的春节联欢晚会始于1983年除夕,采用了现场直播形式。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巨大轰动,成为中国大众文艺和主流文化的一个集锦和缩影。
春节联欢晚会是现代媒体和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绝非偶然。1983 年,我国的电视业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快速发展的阶段,电视业的快速发展,电视的普及,为春晚的产生提供了技术前提和保障。而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渐改善,但文化生活始终较为匮乏,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少,娱乐方式较为单一。基于此,1983 年中央电视台借助电视手段向全国人民演绎了春节这样一个隆重的文化事件,为全国人民奉上一道精美的文化盛宴。
从此每年农历除夕北京时间20时(早期曾经在此之前开始播出),春节联欢晚会都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节目时间持续4个半小时左右,节目最后以李谷一的《难忘今宵》结束。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就开创了很多先例,比如设立节目主持人、实况直播、开设热线电话等,这些创新先例成为日后春晚一直沿用的“规矩”。
春晚的受众是全球所有华人,32 年来,随着创作环境和受众审美品位的提升,春晚创作者从未停止过对春晚的探索与创新。春晚走过了文艺节目汇演、文化时尚追踪和新民俗传播这样几个阶段,在探寻节目内容和形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春节联欢晚会歌舞
春节联欢晚会歌舞类节目数量日趋增多,表演形式愈加丰富20世纪80年代春晚内容与形式
内容上主旋律歌曲是主导。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传媒机构,面临的最大任务便是如何体现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做到上情下达。因此,央视春晚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如《大海啊,故乡》,《党啊,亲爱的妈妈》,《万里长城永不倒》等歌曲在春晚中出现正体现了这一点。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每个人都在充满激情地建设我们的国家,无论内地还是港澳台同胞亦或是海外侨胞,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都油然而生。如香港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香港汪明荃的《万里长城长》、《家乡》,黄锦波(时任美国加州西雅图市市长)的《龙的传人》。那时中国大陆文化相对独立,港台歌曲几乎没有传入大陆的,还没有所谓的流行歌曲,大街小巷传唱的几乎都是主旋律歌曲。
形式上出现歌伴舞,歌曲联唱萌芽。在央视春晚之前的晚会中,歌曲和舞蹈是分开的,歌唱演员要么站在台上专心唱歌,要么自己连唱带跳,形式比较单调,很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而且 仅凭演唱者一个人的力量,也很难调动起现场的气氛。
在1983年第一届春晚上,斯琴高娃和胡松华联手表演了歌伴舞《草原民歌》,首次将歌曲与舞蹈相融合。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缺乏经验,演员的表演相对比较单调,没有引起太大反响。
1984年,来自香港的歌手奚秀兰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以一曲翻唱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演唱的《阿里山的姑娘》令观众眼前一亮,在六位同样身着民族服饰的舞蹈演员的陪伴下载歌载舞,美妙的歌声伴随着翩翩的舞姿,使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了极大满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之后,几乎所有晚会都采取了这样的形式。
春节联欢晚会陪伴华人走过近30个年头
1986年的春晚一开场就是11首歌曲的大联唱。观众们喜爱的蒋大为、彭丽媛、成方圆、郁钧剑等歌唱家轮流登台献唱。11 首歌曲一气呵成,将观众迅速带入联欢的情境中。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中,让观众欣赏到更多的歌曲,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也使春晚的宝贵时间得到最大的集约。20世纪90年代春晚内容与形式
内容上关注家庭伦理。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大量外来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人民需要更多更新鲜的东西满足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流行歌曲开始传唱于大街小巷。另一方面,90 年代是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的年代,整个社会都在追求经济飞速发展,忽视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和家庭的价值。这时出现的关注家庭,关注人性、人情的歌曲,以其朴实细腻的歌词,悠扬亲切的旋律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1999年的《常回家看看》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温柔的情感,让迷失的人们重新找回了方向。
新千年春晚内容与形式
内容上以流行歌曲为主,出现原生态歌舞。专门为春节联欢晚会创作的歌曲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当年流行的歌曲,常常会出现台上演唱、台下大合唱的场景。表演者也多是观众比较熟悉和喜爱的明星。在看惯了精雕细琢的节目后,一种全新的表演方式“原生态”歌舞打动了观众,来自全国各地的原生态歌手用风格各异、极具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歌曲,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文化。如2010 年春晚舞蹈《跳春》,展现了彝族人世代生活的状态。凭借春晚的舞台,原生态节目对继承和发展、培养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形式上不再追求盲目的宏大,歌曲联唱增多。新时期电视业的技术水平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视频显示技术的发展、LED的运用,增强了舞台效果。2010年春晚现场的演播大厅几乎全部被不同规格的LED屏幕铺满。舞台背景、侧幕、台柱、地板全部变成LED,近1500平方米的LED给观众以天地一体之感。舞台背景也全部设计成三维动画,结合节目随时更换背景。因此,不必再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来打造宏大的歌舞场面。
歌曲联唱节目数量从1986年的1个,发展到7个,满足了快节奏社会生活下人们对大信息量的追求。歌曲联唱多围绕一个主题,如2003年的《少数民族组歌》由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歌唱家演唱自己民族的歌曲;2002年的《名曲颂春》由《盼春》、《嬉春》、《咏春》、《报春》、《踏春》、《迎春》6首歌曲组成;2005年的《2005流行风》分别由大陆、香港、台湾的歌星演唱当年红遍大街小巷的歌曲。
春节联欢晚会不断探索
春节联欢晚会语言类节目数量基本稳定,内容不断探索、追求创新
20世纪80年代:形成期,不稳定,而后相声小品热,占据大半江山。小品又称戏剧小品,是最短小的戏剧作品,融合多门类艺术形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初只是一种用来进行表演或导演基础训练的形式,目的在于通过这些不同的练习,使开始学习表演或导演的学生掌握表演或导演的最基本元素。
1983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80班的一个观察生活练习《卖花生仁的姑娘》,作为戏剧小品被搬上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朴实的表演,诙谐幽默的风格,赢得了观众、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从此文艺界诞生了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小品。
小品幽默诙谐的表演形式符合年三十儿晚上欢乐愉快的氛围,其创作取材于生活,反映了社会现象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在之后的历届春节联欢晚会中,小品作为不可或缺的独立的节目参与到演出中。同时,20世纪80年代的小品多为喜剧小品,用幽默诙谐的表演方式,借助春晚这个媒介赢取更多观众的笑声。这个时期,小品创作者尝试着将不同的艺术门类融合到小品中,拓展了小品的主题和表现形式。
1983年王景愚的《吃鸡》、1984年游本昌的《淋浴》,将西方的哑剧与中国传统的小丑表演融为一体,创造出中国独有的“哑剧小品”。1985年,王景愚更是独具匠心地将哑剧与杂技相结合,与杂技演员张小卉合作表演了《悠绳》。
20世纪90年代:反映了深刻的社会主题,由形体的滑稽转为语言的幽默。相声与小品的界限模糊,两者相互学习、融合。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无论是演员表演还是主题内涵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从单纯肢体动作的滑稽,转向了言语内涵的幽默,使作品有了一定的深度,在笑后发人深省。在潜移默化的艺术欣赏中,使观众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愉悦和非审美愉悦。
春晚
1999年,由崔永元、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借助当年红遍中国的电视栏目《实话实说》的表现形式,给观众既熟悉又新颖的感觉。该小品凭借其幽默的台词,每隔几秒钟就抖一个包袱,让观众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笑声不断。小品对过去的回忆,对如今的评述,对将来的展望,将观众多年沉积在无意识心理中的生活经验在欣赏小品时得以复现,产生共鸣,从而加深了对小品的体验与理解。其中对1998洪水、海湾战争、金融危机等问题的笑谈也成为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新千年:语言类节目日趋成熟,不断追求创新。《卖拐》突破了以往小品中主人公的积极正面形象,第一次以反面人物作主人公。
2002年,姜昆、戴志诚表演的相声《妙趣网生》将网络上的流行词语、笑话加入其中,使相声这门古老艺术更具现代性。虽然现今的语言类节目中出现大量的网络语是否得当还处于争论中,且一些节目中滥用网络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的传播效果,但当年的初次尝试,创作者、表演者力求创新的精神是不容否定的。
2006年打破了语言类节目由北方人一统天下的局面,既丰富了表现形式,也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来自台湾的相声艺术家刘增凯、朱德刚身着长袍,给观众带来了一段传统相声《新说绕口令》,让观众领略到台湾相声的魅力。川籍演员操着“川普话”表演极具巴蜀特色的小品《耙耳朵》,也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春节联欢晚会戏曲
春节联欢晚会戏曲及其他类节目初期鼎盛,而后日渐衰落,努力寻求突破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艺术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萌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娱乐的重要途径和文化需求的主要精神食粮。廖奔先生曾说过:“戏曲在它的肌体中挟带了中国文化的众量因子,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戏曲。”由此可见,戏曲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央视春晚肩负着对内、对外弘扬中华文化的双重使命,其节目中必然少不了戏曲节目。
在春晚创办初期,戏曲节目还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1983年第一届春晚中,袁世海表演的《坐寨盗马》一张口便赢得满堂彩。此后的几年里,不但老艺术家表演的节目广受好评,推出的大量新人也得到观众的喜爱。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戏曲这门艺术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慢、唱词念白不易懂等特点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这也使得戏曲节目在春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尽管创作者们也试图以更丰富的形式吸引观众的眼球,如戏曲小品、戏曲歌舞、戏曲反串等,但终究未能改变戏曲节目日渐衰落的局面。从1991年的春晚开始,戏曲节目逐渐改为联唱,每个剧种的表演没有独立的节目。近几年来,表演时间也调整到零点以后,成为了一个“华丽的点缀”。
春晚陪伴大家度过了将近30个年头的春节,虽然受到不少网友的吐槽,但是春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春晚自身在不断改革创新,为了满足大家的文化需求在不断的探索和进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