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要常怀感恩之心 从小树立感恩意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时不时会受到朋友的帮助,常怀感恩之心,不断磨砺自己的品格。我们会从生活中学到很多,时刻都在成长和变得成熟。不管一个人有多么成功的成绩都是要学会感恩,感谢生活中的一切。
常怀感恩之心
常怀感恩之心
雪花在空中盘旋飘荡,描绘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那是天空感恩白云对她的字样。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体验生活的快乐,享受着爱的幸福时光。
善良的本质就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人世间的美的,它至高无上。
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境界。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迎来未来,珍惜幸福时光吧!
孩子常怀感恩之心 父母要从小培育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备受家人的宠爱、呵护,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为别人着想;只想索取,不想回报。在这种状况下,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就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让孩子常怀感恩之心的6个注意事项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很容易溺爱,对其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毫无保留地付出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长期以往,孩子就会认为家长的付出和对自己的千依百顺是应该的,不但不知道感谢,反而在稍微不如意时就大吵大闹,更有甚者撕扯家长的头发和身体。这种极度不亮的破坏性行为不但让父母伤心,还会让给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蒙上阴影,埋下骄横跋扈、自私自利的种子。
第一、不要对孩子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事务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多,那么孩子就会渐渐习惯父母的包办代替,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难再感谢父母对他们所做的一切了。
孩子常怀感恩之心
第二、不要让孩子吃“独食”
从小让孩子吃“独食”,会让他觉得他吃好东西、拥有好东西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孩子习惯了被给予,只知道索取,便很难在以后的生活中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个不懂得关爱别人、关爱父母的人将来很难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第三、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应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坚决拒绝,并且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合理,给孩子一些经受挫折的机会。不要孩子想星星就一定给他星星,想月亮就一定给他月亮,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争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当孩子通过一些努力获得所需的时候,他才会知道在父母的爱和保护下是幸福的。同时,父母也不要预先对孩子承诺太多。
第四、父母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
每一位父母在工作中都很不容易,但父母们却爱给孩子一张笑脸,给孩子一些超脱的环境,怕艰难的现实生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其实,如果父母们能经常告诉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恼,那么孩子就会在体谅和感恩中渐渐长大。
第五、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
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送礼物;如果老人离得较远,应该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有爱。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
第六、给孩子“回报”的空间
当孩子想要帮助你做事情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再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因为父母最大的责任不是让孩子学会读书,而是让他首先学习做人,这是他能好好读书、把书读好的基础。孩子懂得付出、懂得“回报”,他才会懂得珍惜、懂得体谅。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分步走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特别注意,对孩子除了教育其学习、生活外,也要培养其感恩之心。懂得知恩、感恩的孩子,会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人,尊重他人和自己,促进自身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其日后走向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步:帮助孩子建立感恩意识
爱孩子是每位父母的本能,他们倾其所有,不求回报,但是许多孩子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父母的付出没有换来孩子的感激,这就需要父母自我反省一下了,是不是忽视了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建立?
在日常生活中,把感恩的意识渗透于其中,让孩子生活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并渐渐接受这种礼仪,学会向家人感恩。
第二步:父母要言传身教
父母如果想有好的教育结果,首先要具备好的榜样作用。孩子是否有感恩之心,与其所受到的教育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孩子每天都在关注着父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常怀感恩之心,善待他人,那么孩子的感恩教育就会很有成效。
第三步:不做孩子的“包揽者”
许多父母对孩子付出太多,为孩子做好一切的事情,让孩子养成了“事事都是父母包办”的习惯。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父母应该适时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锻炼其独立性,体会到父母平日的艰辛,心存感恩。
第四步:充分地利用各种节日
父母可以利用各种节日来作为感恩教育的时机,让孩子力所能及地给家人准备礼物,表达对家人的感谢之心;教师节时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时,向爸爸妈妈说感谢的话,让他们体会到孩子的真心。
第五步:适度地对孩子表示感谢
父母在孩子做了帮助他人的事情后,不管他是主动还是被动去做的,也不管结果如何,都由衷地感谢孩子、赞扬孩子,让孩子受到鼓舞,给孩子关心他人的动力。
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良好心态的教育,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单向的、无回报的,更应该让孩子懂得的是反馈和分享。让孩子不要吝啬自己的感激之情,也不要错过感恩的机会,学会感恩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一课。
感恩之心
献血十年 常怀感恩之心
一个周末的早上,天河监狱干警李强早早起床,心里默记着“吃清淡,休息好,禁烟酒”,这天他又准备前往献血中心去无偿献血。2005年他第一次无偿献血,至今已连续10年16次献血5600毫升。如果按照一个成年人全身血液为4000毫升计算,他献血总量已经超过了一个成年人所拥有的全部血量。如果按照救助一个病人平均需要800毫升计算,他所献的血液已经能够救活7个病人。今年7月10日李强同志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授予2012-201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
人们总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数年坚持不懈地做好事。”是什么力量让他坚持不懈无偿献血?李强说,其实他也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想尽自己的所能,为这个社会添一份正能量。正是这样,他用一贯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创造了令人敬佩和感叹的精神财富。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源于一颗感恩的心
李强是天河监狱禁闭分监区的一名普通干警,今年56岁的他,是一名认真负责的老干警。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无偿献血的想法,源于2001年的一次手术。因意外事故,李强受了严重外伤,急需输血800ml,正是好心人的无偿献血,才救了他的性命。从此,李强就下了无偿献血、回报社会的决心。用他的话说,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是社会帮助了我,我也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回报社会,这是我作为社会一份子应尽的责任。2005年手术后身体恢复好之后,他就开始了第一次无偿献血。从此,他每年都要献血一次或者两次,10年来从未间断过。
2013年4月16日,北京市公民无偿献血委员会北京市红十字会授予他2010-2011年度“无偿献血先进个人”称号。过去一直默默奉献的他,从不对他人谈论自己的献血经历,他认为这只是分内的事,是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爱心奉献”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10年来,他就这样默默地用他的行动传递着诚挚的爱心,践行着社会责任。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源于一颗关爱的心
李强不仅积极参加献爱心活动,还主动捐助困难学生。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强得知爱人单位正在开展资助贫困地区学生读书的活动,他了解到我国西部仍有许多孩子上不起小学,这个情况让他十分震惊,心里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沉痛。于是他和爱人决定做点什么。当他们通过“希望工程”捐出第一笔1000元助学金时,李强与爱人才感到了一份轻松;当收到捐助孩子发来的第一封感谢信时,李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几年来,李强一直坚持帮助困难儿童就学,捐款近万元,共资助甘肃、贵州、湖南省等地9名儿童完成学业,这样的关爱之心,换来了9个孩子读书学习的希望。“献出爱心,帮扶弱者”,这并不是一件难事,需要的是那份对困难者的关爱,对国家和社会的关爱。
一颗奉献的心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源于一颗奉献的心
李强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监狱工作责任重、业务多,他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忠诚岗位,无私奉献,坚守着他忠爱的事业。
2012年5月,因工作需要,他从督察岗位来到了禁闭分监区担任管教员。由于2001年他受过腿伤,腿部至今还打着钢板,长时间坐着腿部就会发麻,疼痛难忍。但管教员的工作,主要是看监控,随时观察被禁闭人员的动向。于是他就采取坐一会再站起来活动活动的办法,视线始终不离监控器。用李强的话说,这是因为“监管安全无小事”。
李强在工作中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在生活中,他还力所能及地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一次献血,一次心路历程;一次献血,一次人生感悟。奉献爱心,热心公益不是一句空话,每个人都有能力在公益事业上做点什么,做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了没有。李强说:“每年的四月,我都能收到北京血液中心祝福生日快乐的短信,使我体验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
献血可以挽救人的生命。李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的深刻内涵,弘扬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他用行动传递生命的大爱,用忠诚坚守对事业的热爱,担当起监狱警察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责任。
常怀感恩之心,不断回报社会是一种高尚的品格。受到别人的帮助就要学会去感恩,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就是知恩图报,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会幸福感爆棚。感恩节你想要感恩谁就赶紧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