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你们好吗?其实我们没有将你们遗忘
抗战老兵你们好吗?9月3日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很多人在这个时候才会想起当然用生命用鲜血为我们铸就的今天幸福生活的抗战老兵。其实,真的是这样吗?小编只想说一句,其实我们没有将你遗忘。
在抗战时期,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自由,为了幸福,为了百姓有个安居的地方,他们奋勇杀敌,不知道流过多少汗,留过多少血,甚至付出宝贵的生命。可是一到了抗战胜利以后,他们就功成身退,似乎被大家所遗忘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中国只是含蓄的表达爱罢了。为了证明我们还是记得你们。我们一起来看看抗战老兵的英雄事迹吧!
姜志高
一、91岁大庆抗战老兵姜志高
姜志高,大庆抗战老兵。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乡下,11岁就给地主放牛,16岁参加新四军,并于1945年火线入党。
老人回忆说,1941年5月份,村里来了一支新四军的队伍,年仅16岁他,没来得及和家人打招呼,就加入到抗日队伍中,被编到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二营七连。
在随后的岁月里,姜志高先后参加了百余次战斗,最激烈时,曾与日本鬼子展开肉搏战。他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1943年3月,苏北地区的八滩王桥战斗。当时由黄克诚将军指挥,击毙100多名日军,俘虏日伪军200多人。抗战胜利后,姜志高随所在部队转战到东北。
在辽沈战役前期攻打怀德的战役中,姜志高的小腿粉碎性骨折,腿和颈部也被弹片严重击伤。
二、百岁大庆抗战老兵王玉福
出生于1915年。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开始全面侵华,22岁的他,毅然参加抗战。15年的从军生涯中,他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大小战役百余次,多次荣立战功。
抗战老兵
三、90岁大庆抗战老兵杨惠义
1945年1月入伍,在晋察冀军分区工作。1950年随部队进入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曾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门工作,后因遭遇敌机轰炸而负伤,1958年4月光荣退伍。
四、95岁浙江抗战老兵应美瑶
生于1917年,永康市芝英三村人,南京三民中学毕业。
1939年春在东阳考入中央陆军官校西安王曲第七分校16期16总队步科就读。1941年毕业后分发到西安军政部第19补训处第3团任少尉、中尉连附。1942年夏调到河南洛阳第一战区中训4团任中尉区队附,主要任务负责学生训练。一次侵华日军飞机来轰炸,巨大的爆炸冲击波几乎震瞎了应美瑶的双眼。认为是眼疾的应美瑶先后去洛阳130兵站、陆军98医院、西安二九陆军医院后方医院治疗。1944年3月我在医院治疗有所好,分派到河南嵩县第一战区一兵站总监部直属粮食仓库任库员。1944年中原会战开始,撤回西安调到第8兵站任上尉站员,1944年12月调任为汉阳28集团军司令部直属兵部分监部第一科少校科员,1945年春28集团军司令部撤销后,调往河南漯河14军官总队。一直从事军队后勤工作。1946年因伤病退役为预备役军官,在家务农,以后就没有回部队。
应美瑶
五、铭记历史是对抗战老兵最好慰藉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根据中央要求,民政部、财政部日前下发通知,向部分健在的四类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5000元,9月份前发放到位。四类发放对象中,明确包括参加过抗日战争,后回乡务农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
抗战老兵,大多已近风烛之年。对他们来说,参加抗战、保家卫国往往出于本能,彼时生死尚且置之度外,并没有想过个人待遇。在特殊的历史节点,政府向这些民族英雄发放补助金,其意义远在物质奖励之外。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褒奖和致敬:国家从未忘记他们的历史功劳,并向他们致以最真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这是一种无声却有力的号召:每一位为人民、为民族出过力流过血的战士,连同那段峥嵘岁月,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都决不能忘记。而这,也是对抗战老兵的最好慰藉。
一位老兵曾说,“我不怕死,怕的是这些后辈把我们那一辈遗忘了,忘了那段历史。”铭记历史,首先要铭记的便是落后就要挨打、涣散就要受欺的历史教训。日本法西斯的悍然入侵,将中华民族推入苦难的深渊,也将当时中国的贫弱涣散暴露无遗。“七七事变”之前,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中国,与已大踏步进入工业社会的日本,在经济实力、技术形态和军备状态上的差距几乎是整整一代。弱国之弱既在物质,也在精神。已长期处于四分五裂之中的中国社会,军阀割据、纷争不断,形如一盘散沙。于是日军铁蹄所到、战火绵延之处,满目山河破碎,百姓家破人亡。这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写满了“国殇”,应当为我们永远铭记。
与实力远强于自己的对手抗衡,必定艰苦卓绝;而最后的胜利之所以属于中国人民,离不开伟大的抗战精神。正如杨虎城将军曾指出的,“我认为中国的力量不在飞机和坦克,我们的力量就在于我们懂得我们必须抗日。”刻骨铭心的伤痛让中华民族的觉醒、团结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毫不留情的炮火让中华儿女懂得了生死关头不战必亡的道理,抱定了抗战到底的决心,从而在波澜壮阔的抗战历程中激发出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磅礴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共同支撑着这个饱经沧桑的国度又一次挺起了脊梁,最终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开启了“凤凰涅槃”的新征程。
硝烟散尽,但70年后的今天,一代人用热血守卫的正义、公理,那些最基本的史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侵略者的道歉与谢罪始终缺席。不仅伴着电波杂音的《终战诏书》未出现“投降”字眼,日本政府和媒体一直以来仍将“8·15”称为“终战日”而非战败日,右翼势力蠢蠢欲动,粉饰战争、为罪行翻案的势头不减反增。而更让人痛心的是,作为受害国,也作为战胜国,我们国内有些人也以为战火已远,对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选择性遗忘;还有些人别有用心,故意歪曲历史、污蔑英雄;还有些“糊涂虫”热衷消费历史,恶搞民族生死存亡之战……凡此种种,皆是背叛、遗忘、割裂历史,这是抗战老兵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我们需要警醒之处。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今天的中国,早已摘掉了积贫积弱的帽子,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昂首阔步地走在逐梦之路上。但无论走得多远,我们都不能忘掉曾经痛彻心扉的历史教训,而要以史为鉴,致力于让民族更加富强;都不能丢掉伟大的抗战精神,而要从中汲取更多宝贵能量,助力中国行稳致远。
政府在为这些抗战老兵们发放补助的时候,这只是一种精神的褒奖,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铭记那段历史,那段用汗用血用生命铸造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