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登报求赡养 独居生活拿什么填补孤寂的心
空巢老人登报求赡养
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独居生活让他们倍感凄凉孤寂。最近一位空巢老人登报求赡养,每月6000元退休金作为回报他。
“空巢老人的日子,苦不堪言。”75岁的郇崎感叹,自己每天起床,面对一个空空荡荡、没有生气的屋子,倍感凄凉孤寂。郇崎说,现在他要换一种活法,为自己一生中最后的时光,增添更多温暖和亮色。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通过常州晚报向社会发布“领养公告”,希望一个和和睦睦、其乐融融的家庭将自己“领”回家。作为回报,他将拿出每月6000多元的退休金和百年后的丧葬费赠予这个家庭,“总的原则和前提是:双向选择,互利共赢。”
郇崎家位于江苏常州戚墅堰西街一处老公房内。郇崎每天都会出门活动活动。
空巢老人
这是一处两室一厅,几乎没有装修,家具也没有几件,空空荡荡冷冷清清。郇崎告诉记者,妻子1999年去世后,保姆小云又陪了他6年,“她总归是要嫁人的,不能一直陪我,2005年端午节前,我像嫁女儿一样送走了她。从那时起,我就成了一个空巢老人。”
这10年,郇崎用一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苦。“家里没别人,就我一个,时间长了闷得慌,只能自说自话,翻翻几本老相册。”老人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孙女,由于工作忙,都难得来看他。“来了不久就要走。”
这几年,郇崎觉得,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总结,判断一个人老不老有5个标准:吃得快、走得快、睡得快、反应快以及排泄畅通,“我脑子还行,大小便顺畅,对照下来,我只能得40分,力不从心啊。”
登报求赡养
郇崎的老家在山东青岛,1972年到常州工作,1999年在戚墅堰区老龄办退休。目前,郇崎的大哥已经去世,其他兄弟都在老家。郇崎说,41岁的儿子虽然也在常州,但住的是单位宿舍,不能把他接过去同住。郇崎孙女已经出嫁,有了一个孩子,也不定期看看爷爷。在郇崎看来,儿子和孙女都不具备“居家养老”的条件。
如果找到一个合适的“领养家庭”,郇崎愿意拿出每月6000多元的退休金。如果戚墅堰西街房屋能租出去,房租也可以给对方。百年后,对方家庭只需把他和老伴安葬到一起,就能获得一笔不菲的丧葬补贴。如果有家庭有意愿领养自己,又没有房子,也可以住到西街做他的“终身保姆”。非但不收房租,收入和丧葬补贴也都归对方。不管哪种模式,房子最后还是归儿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郇崎曾任戚墅堰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后调到戚墅堰区老龄办工作。退休前三年,郇崎没用一分钱,倡导、组织、开展“为了孩子,请赠一本好书”、“为了孩子,请参加跨世纪赠书”等活动,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关心下一代图书馆”(即现在的常州第四中学图书馆前身)。
现在的儿女该成家的成家了,留下老人孤独生活,他们是多么渴望子女能够陪伴左右。空巢老人登报求赡养这让人反思,独居生活拿什么填补孤寂的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