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MH17被击落引发讨论 客机是否应该装备“反导”系统
马航真的是灾难不断,刚出了MH370航班失联事件,又来了MH17航班坠落事件。乌克兰政府声称是因为遭俄制“山毛榉”地对空导弹击落。那么,客机就只能乖乖挨打吗?
马航MH17被击落引发讨论 客机是否应该装备“反导”系统
客机遭导弹击落并非历史首次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2年到2014年,至少发生过26起民航飞机被击落事件。其中有的是被战斗机机炮击落,也有被导弹击落。这些导弹有些来自于战斗机发射的空对空导弹,有些来自于地面和海面发射的防空导弹。比如,1988年7月3日,一架伊朗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车A300被美国导弹巡洋舰“文森斯号”发射的防空导弹击落,客机上的290名乘客全部遇难,包括38名非伊朗人,66名儿童,1名孕妇。
喷气客机是理想的攻击目标
现代化喷气客机飞行的特点之一在于巡航高度较高。在飞行全程,除了起飞和下降阶段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巡航于万米高空。之二在于航路相对固定,易于设伏攻击。之三在于体型笨重,无法承受大过载,所以不可能如网上流传的段子,“扭着小腰避开防空导弹攻击”。即使是SA-2这样的“化石级”防空导弹也不是客机通过机动动作能避得开的。
短程导弹无法攻击万米巡航的客机
现代的近程单兵便携防空导弹,多采用红外/紫外制导,比如在阿富汗立下大功的“毒刺”,发射后不管,操作简易学习时间极短。但其体型较小,射程和射高一般最大不超过4000米,射手依靠目视或上级指示发现目标,如装备车载光电搜索瞄准系统,杀伤区域可以拓展到7000米。这种导弹价格低廉,易于在军火市场获得。其战斗部小威力相对有限,但对于起飞和降落阶段的客机依然有较大的威胁。但对于云层之上,万米高空巡航高度的客机,难以发现更无法有效打击。
中远程防空导弹是客机致命杀手
中程防空导弹和远程防空导弹系统,作战范围大射程远,其搜索跟踪系统多采用高性能雷达,导弹本身的导引头也可采用先进的毫米波雷达。由于系统设备组成复杂,高度熟练的操作人员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很难想象号称以民兵为主体的叛军,从武器库中缴获了“山毛榉”防空导弹系统后,能够立即投入使用,并接连获得“战果”。惟一合理的推断是叛军人员中“碰巧”有非常完备的防空导弹操作班子,包括指挥员、雷达操作员、导弹射手等等。而且这些人又“碰巧”对“山毛榉”导弹特别熟悉,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中远程防空导弹覆盖空域大,本身就是为了对抗全高度的军机,打击不会配备任何防御导弹系统并蠢笨如“小肥鸭”的客机,自然不在话下。
以色列客机的“反导系统”是不是很牛
马航MH17客机在击落后,汉莎航空等国外航空公司率先宣布航线“绕路”,避开乌克兰空域,随后中国政府也宣布类似举措。目前表现的最“无畏”的当属以色列,其客机不避风险,依然不改航线,直闯高危空域。
以色列的这份信心来自于其独门的“客机反导”系统。由于以色列身处四战之地,其客机多次面临阿拉伯武装的导弹威胁,比如2002年,一架以色列客机在肯尼亚海滨城市蒙巴萨上空险被一枚地空导弹击中。所以以色列非常重视客机对于导弹的对抗能力。
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成绩斐然,多家公司有能力研发导弹对抗系统。以ELBIT公司为例,其研制的“天盾”客机反导系统,核心为多光谱红外对抗系统,可以侦测导弹发射的热源,对客机报警,随后以激光对光电制导的导弹的导引头进行软/硬杀伤,从而使导弹失去作战能力。
遗憾的是,类似系统貌似很牛,然而只不过是个“纸老虎”,本质上是现代军机防御系统的缩水版。由于复杂程度和成本的限制和,只能对抗较为廉价的肩射红外/紫外制导防空导弹,对于雷达制导的先进防空导弹则无能为力。
当代军机,无论是大型运输机还是战斗机,甚至是武装直升机,都装有类似的导弹自卫系统。以武直十为例,不仅可以对来袭的导弹进行方位速度即时指示,交联的自卫导弹对抗系统还包括了曳光弹等红外诱饵、目标欺骗干扰设备等。而战斗机装备的同类系统效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于S300这样经典的先进远程防空导弹,不要说是号称“反导”的以色列客机无法对抗,当今世界电战能力独步天下的美军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拥有先进的雷达预警和电子侦察电子对抗能力,即使是挂满电战干扰吊舱,也没有十足的单机对抗必胜把握。
客机是不是应该装备“反导”系统
内塔尼亚胡当年话语一言成箴,“今天,他们可以向以色列飞机发射导弹,明天,他们可能向美国、英国、每个国家的飞机发射导弹。”
当今世界并不是绝对的太平天下,虽没有世界大战,小冲突也是不断上演。加上如今科技的不断进步,随随便便就可以发射一个导弹,因此客机装备缩水版导弹对抗系统应该被列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