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2)
清明文化传承
组织团体为革命烈士扫墓
除了吃冷食,扫墓是最常见的风俗之一,扫墓在平度民间亦叫“上坟”,清明前几天人们要到祖坟填土、祭奠。据《平度民俗志》记载,填土很有讲究,只有父母双亡,坟顶才能尖起,若一方尚在,坟顶要平成长圆形。清明上坟填土,说明还有后代,如清明前后坟上没有新土则认为是后继无人。上坟时摆上供品,烧香、烧纸、祭酒、叩头。父母双亡者,闺女要在清明第二天(开明日)到坟前祭奠。如今闺女也可在节前或清明这天上坟。另外,清明节前一些机关、团体、学生也会集体为革命烈士扫墓。
据了解,二十世纪80年代后逐渐恢复为已故先辈树碑习俗,清明节前,子女为父母双亡三年以上的亲人立碑。平度城区的许多居民则选择在西北紫荆山购置墓地,为亲人殡葬树碑。
打秋千、戴片松已不多见
过去清明节前,平度乡村有小孩的家庭都要架秋千,打秋千俗称“打悠千”,一般于清明、寒食时节进行。秋千形式有两种,一种叫“转秋千”,一种叫“月秋千”。转秋千是一种可以同时乘坐多人的秋千,也称“磨盘秋千”,其座位借用“牛锁头”,其旋转方式类似公园里的飞旋式天车,转动速度可以很快,稍不留意就有甩出去的危险。民间“三险”—骑马、坐船 、打秋千,其中“打秋千”即指打转秋千。另外一种形式叫月秋千,月秋千是一般人家所架的秋千。旧时习俗:清明逢在农历二月间,从正月十六吊秋千;若清明逢在农历三月,就从二月二吊秋千,总要跨一个月头,故称“月秋千”。
如今不多见的清明习俗还有戴片松,据了解,所谓戴片松即清明早晨,乡村百姓纷纷到墓前、墓地寻找松柏,采摘带有浓烈松香味的片松戴在男孩的帽子上或女孩的发间,以祈“清醒”、“长寿 ”。门边上插柳条 、松条以祈“降福”、“避邪 ”。
这些习俗都是中华文化长久发展的沉积,需要每个国人都去传承,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文化的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