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万象 导航

非京籍高考生戏剧逆袭 变身华侨加10分

编辑:小男2013-05-24 12:03:30

非京籍高考生戏剧逆袭 变身华侨加10分

非京籍高考生戏剧逆袭 变身华侨加10分

    为什么那么多人希望拥有北京户籍,因为首都人民特光荣吗?当然不是,因为北京户籍可以低分上名校。一样的分数,在北京可以上一流名校,在其他省份可能只能上了二本末流。最近有一位高考生,他曾因为非京籍而被拒绝在北京高考,后在移民美国的母亲的帮助下,入了美国国籍,成了华侨,不但能在北京高考了,还能额外获得10分加分。你看着喜剧逆袭,可笑不可笑。

    孩子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但为了求学,却比同龄孩子要多花不少钱。原因很直接,他没有北京户口。这钱花得冤不冤要两说。如果讲公平,大家都是祖国的花朵,怎么就因一纸户口差别那么大?但是,正视教育行政垄断因户籍限制而无

    处不在的就学地域歧视的现实,具体到这个孩子身上,又另当别论。一则当爹的不缺这点钱,咬牙还负担得起各种赞助费、择校费、借读费;二则孩子争气,从小学到高中,虽因户籍限制,总是遭遇考上了却读不了好学校的打击,但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他爹放言,从学习成绩和就读学校来看,儿子上清华北大,那是瓮中捉鳖,十拿九稳的事。

    这情形,大致属于一般北漂的小康家庭艰辛然而颇励志的故事,老套而滥俗,而且众所周知,类似的孩子,都必然遭遇一个光靠钱难以突破的终极障碍——非京籍户口不得在京高考,回原籍考上名校则可能化为一场醒来即非的美梦。

    就在这似乎难以克服的困难砸在咱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身上时,就在父亲和京籍继母再三努力无果而陷入绝望之际,事情突然峰回路转:孩子已经入籍美国多年的生母,得知儿子升学无门,及时伸出了援手,很快就给孩子申请到了美国绿卡。现在,卖有机草莓的爹,苦乐参半地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孩子将从这里走上留学之路……

    如果故事就此完结,那么依然深陷俗套之中,这种苦尽甘来的结局,太像速食快餐,令人腻味,营养有限。然而,这个故事值得这样细讲,是在于它有一个意外重磅的结局,不仅足以压轴,而且有脱俗升华之效:有了绿卡,孩子就是合法美国公民,在祖国获得了侨生的身份。而按照现有规则,侨生不仅可以在京参加高考,而且高考成绩可以加分。

    从务虚的角度入手,这个生动的故事不难让人领会到,户籍制度的不合时宜,教育的行政垄断和资源地域分布不均,是如何为地域歧视、身份歧视等社会不公现象增光添彩的,是如何将可能的优秀人才拒于千里之外,甚至麻木不仁地加以毁坏的,其所导致的结果,还自然而然地包括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流失,还可轻易上纲上线到桎梏经济活力、窒息创新意识方面。其次,政治性兼感性地看待这一结果,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仅仅一个身份之变,境遇就判若云泥,反差如此强烈,除了曝光陈规陋习的羞处,促使其中不合理性刺耳伤心之外,还可能犯下了难以辩白的“崇洋媚外”的政治错误,让无数爱国者情何以堪。

    从务实的层面看,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太过奇妙,他的好运堪比中大奖。也就是说,他曾经遭遇的困境,具有普遍性,在北上广深以及其他诸多城市,有着千千万万户家庭,可能都正在因孩子就学高考为户籍限制所伤害而苦恼。前些时候在京沪等城市曾经热闹非凡的“异闹”事件就是例证。但不是谁家都有一个外籍生母的,故而这孩子的幸运和结局显见是难以复制的。当然,客观而合理地看,也不应该复制,而是要从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入手,加以防止和消除。

    高考被誉为中国最严格、做公平的考试,但是这个制度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一个户籍就决定了考生的命运,什么时候高考才能做到正真的改革,正真的公平。不是每一个非京籍考生都有个在美国的妈。

展开更多
相关阅读
热门视频
精彩专题
热点推荐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