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喜剧演绎“第二国歌”舞剧《歌唱祖国》今晚亮相江苏大剧院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时光回溯到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无锡籍作曲家王莘经过天安门,瞥见花团锦簇、万象更新的热闹景象,萌生了创作《歌唱中国》的念头。经历过挫折与怀疑,他最终靠着不懈努力让这支旋律广为传唱,成为中国各种重大活动的礼仪曲、开幕曲或结束曲,素有“第二国歌”之誉。今晚,由无锡市歌舞剧院新近创排的舞剧《歌唱祖国》即将在江苏大剧院上演,该剧以王莘创作这首家喻户晓的爱国歌曲为题材,呈现老一辈爱国者的心路历程和家国情怀。

从“正剧”到轻喜剧
《歌唱祖国》的剧情并不复杂,但是主创人员却从这个有点“乏味”的故事里,导出一场接地气的轻喜剧,洋溢出满满的现代感。“该剧并非常见的线性叙事,而是加入了很多闪回和想象场景。”导演王舸说,之所以选择以轻喜剧的方式去表现,是因为现在的电影和舞剧某种程度上都开始“拒绝说教”,大家不约而同地希望用更生活的方式去说故事。从19年年底起,《歌唱祖国》的主创人员就一起到无锡市荡口镇采风、创作。在那里,他们和王莘的家人共同探讨揣摩主角的性格和习惯;当地博物馆详细地记录了王莘一生的轨迹,这也帮助院团的人进一步理解空间和时间的叙事,丰富剧本。 今年6月开始,团队正式进入排练,边排边研究如何将人物塑造得更为立体,让将近两小时的舞剧,容得下王莘的“一生”。整整四个月时间的打磨,使得舞剧的每个部分都丝丝入扣,演绎出王莘不同年龄段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在主演刘迦和妻子王慧芬的扮演者秦熙看来,编导为《歌唱祖国》增加了很多新颖的元素,同时指导他们在表演中把握分寸,做到张弛有度。秦熙说,“很多动作不是从美出发的,而是从人的真实感出发。”这也是导演王舸与刘迦多年后二次合作最直观的感受,他认为刘迦从一个单纯的舞者,逐渐学会了如何解放天性,完全“放下”自我。“舞剧不仅仅是肢体动作,如果对人物的刻画不够深刻细腻,台上的剧情在观众眼中就会显得‘假’。”

舞蹈演员里也要有“明星”
今年是高质量舞剧井喷的一年,在刚刚闭幕的紫金文化艺术节上,江苏许多院团交出了令人称赞的作品。同样,观众整体的审美和对舞剧的期待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创作者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去回馈观众。一个舞蹈演员,如何让台下的观众相信此刻台上的他已经是一位作曲家?刘迦认为,做关键的就是要相信自己就是所扮演的角色。“如果我自己都底气不足,又怎么可能说服观众呢?”除了研究《歌唱祖国》曲作者王莘的外形、揣摩其内心活动之外,刘迦特地找了一位钢琴老师,加急“速成”了这首钢琴曲。从完全的门外汉,到可以行云流水地演奏这支曲子,刘迦不惜付出大量精力去训练钢琴演奏。 广大观众对刘迦并不陌生,不少人对他的认知可以说是“始于颜值,忠于才华”。在粉丝群体“迦人”的心中,他是偶像一样的存在,但刘迦认为,成为人们眼中的“爱豆”,并不会影响他本人对舞蹈事业的认识和热爱。如今舞剧早已不像数年前那么小众,2019年,《永不消逝的电波》强势破圈;如今,很多人又因为综艺节目《舞蹈风暴》而了解舞蹈这门艺术,感受这一艺术门类的力与美;11月4日,《歌唱祖国》在江苏大剧院上演,不少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从电视屏幕前追到剧场……相比其他艺术门类,舞蹈演员的竞争更为残酷,艺术生命也更短,存在这样矛盾的现实,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倾心投入?在刘迦看来,这是因为舞蹈是无声的艺术,蕴藏无限的力量。“从五岁接触舞蹈开始,我就只专注于跳舞这一件事,也只想靠自己的专业本领活跃在舞台上,给更多的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刘迦视现代舞两位大师玛莎·葛兰姆和皮娜·鲍什为自己的偶像,更欣赏皮娜·鲍什一直舞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专业精神。“一生只为了一件事情倾尽全力”成了刘迦的精神指引,即使现在已经有了名气,他却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舞蹈工作者,“只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练就舞蹈演员强大的内心,成就他们未来的辉煌。”

为艺“痴狂”,家国情怀砥砺相传
作为演员,在演活人物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肢体和表情,更要揣摩人物深邃的精神世界。“我本人在生活中其实是一个内向的人,而王莘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但在一次次排练中,我从这种完全不相似的性格中找到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对艺术的痴狂,也就是俗称的‘较劲儿’。”刘迦告诉记者,在剧中,当《歌唱祖国》初次被《人民日报》退稿后,王莘曾颓废迷茫,但在妻子的鼓励下,他不眠不休地创作改稿,一次次跑到学校、工厂、田间地头……到处去传唱自己的作品。“每一个艺术工作者可能都感受过:为了拿出完美的作品或是在台上演出完美的瞬间,为了能在观众心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可以最大限度地燃烧自己。”刘迦说自己就曾“排练三天都不合眼,没日没夜地练” 。在他看来,王莘的经历为年轻的艺术工作者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大的成功从不会轻而易举,想要什么就去积极争取。在旁人眼中看来“痴狂”“疯魔”的状态,诠释的是一个人用一生时间为艺术付出的执着,而刘迦想做的,就是通过舞蹈语汇,让更多的人理解这份坚守。

在剧中,歌唱祖国的旋律最终传遍大地,每个人都在歌声中燃起激情和对祖国的自豪。而在快速的舞台闪回里,“王莘”和“王慧芬”两人经历了疾病,老去,弥留与分离的过程。从年轻时的纯粹浪漫,到垂垂老矣时的无限感怀,老一辈的亲身经历与家国情怀,随歌曲流淌在每个华夏儿女的心间。在王老先生个人经历的背后,深藏的是厚重的民族自豪,不仅为当下时代传递一份正能量,更激励年轻的艺术工作者坚守初心,创作出一部又一部的精品力作。 交汇点记者 傅秋源 吴雨阳 滕升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