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人格担保,不次于《八佰》,拍到眩晕缺氧的国片值得刷屏
张译在平遥电影节接受采访时,放了句狠话:
我以我的人格担保,《金刚川》不次于《八佰》。
看了电影以后,肉叔终于知道了他的底气从何而来。
片中,他又一次贡献了精彩的表演。
两个字:疯了。

从幕后花絮中得知,有一个镜头拍了多次,张译每次都全情投入,声嘶力竭,直至眩晕缺氧。
和这段花絮一样,这部电影讲的正是——
战争如何把人“逼疯”。
金刚川
The Sacrifice

故事背景。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
志愿军准备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战,赢了的话,战争结束。
但还没到战场杀敌,就遇到了“大敌”——
一条江横亘在他们面前:金刚川。
河宽60米,江水表面平静,却暗流涌动。

河上的桥早已被炸毁,主力部队要过河,必须修桥。
但美军不会让志愿军把桥修起来。
这道桥,看起来只是一个战场上的工具。
实际上却是决定了这场战役最终走向的关键。
围绕一座木桥,双方不断攻防。
美军,装备精良,飞机如死神呼啸而过,还有炮火不断支援掩护。

而建国初期,咱们的志愿军物资匮乏,炮弹都得掐准数一颗一颗地打。
这场战,就像两个不在同一量级的拳击手对打。
要赢,不能退。
只能死磕、硬扛,打到鼻青脸肿,眼冒金星也不能倒下。然后等待,瞅准机会,狠狠一拳……
电影以三个角色的视角,带观众逐步深入这场攻防战。
你可以看到,人在战争中逐步产生的变化——
01普通人
《金刚川》里的普通人,就是士兵。
电影里出现的最高级别军官,是邓超饰演的高福来,连长。
戏份不多,结局惨烈。

主角们,都是小小的排长、班长、普通士兵。
电影刻画了他们和大众都普遍拥有的东西——
小心思。
尽管每天都面对血淋淋的战场,但这些凡人的小心思,让他们看起来跟我们并没有差别。
比如刘浩班长(李九霄 饰)。

这个有点愣的四川人,疯狂想过桥,上前线,杀敌。
为的是立军功,拿奖章。
他随身戴着一张残破的照片,上面是几个战友,都牺牲了。
他得为兄弟们,拼个军功章回来。

但,他最有意思的小心思却是另一个。
电影第一部分里给了刘浩很多主观视角的镜头。
看天上来轰炸的美军飞机,看正在修建的桥,看连里的通讯女兵。
他的四川老乡。
他时刻看着自己的老乡。
一方面想获取点消息,打探桥修得怎么样了,上级什么时候才让连队过桥;另一方面……嗐,她是咱老乡嘛。

然而,当手下的战士小胡,说起女通讯兵也是四川人时,他生气地说:
啥子老乡,话都没讲过,连我什么名字都晓不得。
明明是个敢直接跟连长硬刚的愣人,这些小心思又让人觉得他可爱。
还有张飞(张译 饰)。
名和人,真不搭。
张飞,那是怒鞭张督邮,长坂坡上喝退百万雄兵的莽撞人。
但你看电影里这位张飞同志的出场。
畏畏缩缩站在关班长(吴京 饰)面前挨训,埋怨他连个炮弹都要不来。

他努力辩解物资实在太匮乏,错不在自己,理直却气不壮,声音小得跟蚂蚁似的。
他告知关班长,上头安排自己负责主炮位,班长去管隐藏炮位。
末了加一句:这是首长的既定策略。
那意思是,你不服也别找我,找首长去。
隐藏炮位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暴露,只能看别人打。
然而关班长还是强行把主炮位抢了,张飞默默走到隐藏炮位那边,小战士见了他,立正敬礼喊一声:
张排长!
嗐,合着您还是个排长呐。

但,关班长强势的“抢”,和张飞弱势地“让”,也都各有自己的小心思。
他们的关系是师徒。
是关班长教会张飞打的炮。
当美军轰炸机来的时候,张飞看角度,计算射程,不敢打。
万一打不下来,那就浪费了。
关班长一把揪下张飞,轰轰轰地打,嘭,打中了。

他老到,有技术,敢打。
张飞把主炮位让出来,更重要的原因是,关班长被降了职。
本来是连长,因为战场上抽烟犯了错误,被降职成班长。
让他在主炮位,以他的技术,肯定可以立功复职。
关班长抢主炮位,也是想保护徒弟。
两师徒,就像周瑜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些兵,是普通的士兵,也是普通的人。
他们当然想保家卫国,这是大我;但也有为自己,为战友的小我。
这让他们显得既伟大又可爱。

这些活生生的人在残酷的战争中,经历肉体的伤痛,精神的崩溃。
于是,人性中不理智的一面渐渐显露,甚至占据主动。
他们在战争中成了——
02疯子
经典战争电影中都有神经质一样的疯子。
那些人性中潜藏的阴暗面,只有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环境中才能尽情释放。
这是战争最残酷的一面。
它让所有人理所应当地疯狂。
比如,《全金属外壳》中拉着越南士兵尸体开心合影的美国大兵;《现代启示录》里,在直升机上疯狂扫射的军人。

国产战争片中少有这种角色。
在《八佰》中,有这样的人物。
余皑磊饰演的一个兵,背着火焰喷射器,面无表情地扣下扳机,枪口突出一条火蛇。
这个角色名字都没有,惊鸿一瞥,让肉叔印象最深。

而在《金刚川》中,每个角色或多或少都在释放这种疯狂。
这种疯狂是自毁。
一种精神残缺后的应激,连带着别人和自己一起毁灭。
对自我,他人都采取一种不管不顾的态度。
一个少见的视角。
第二个段落是《对手》,说的就是美军飞行员希尔。
一个疯子。
他念着自己的歪诗登场,把自己和轰炸机比作在战场上投下闪电的天使。
而志愿军称其为“丧门神”。

强大,冷酷,无情。
每次来,都带走生命,留下伤痛。
第一次袭击,刘班长边跑边喊,趴下隐蔽。
突然,一枚炮弹在不远处爆炸,把他轰飞在地。又一个炮弹投下,炸飞一个战友,落在他面前,两腿都炸没了。
他扑上去,按住战友的脚,大声喊卫生员,声音淹没在轰隆隆的爆炸声中。

死亡一次又一次到来,就这么突然暴烈地呈现在面前。
关班长把一架美军飞机打下来,正是和希尔一起执行任务的年轻人。
飞机爆炸,零件四散,其中一个打烂希尔飞机的窗玻璃,嵌在上面。
就像同伴的死,时时刺激着他,象征着他的精神和心灵不再完整,这把希尔逼成了疯子。
往后的所有袭击,希尔都笼罩在疯狂的情绪中。
他把对战当成了私仇。
不顾命令,擅自出击,像毒蛇一样寻找报仇的机会。

战友的死亡让普通士兵都或多或少进入疯狂的状态。
张译的表演太绝了。
让肉叔印象最深的,不是他怒吼到缺氧的高潮戏。
而是对决之前。
为了吸引美军飞机,他让战士点燃炮位的篝火。
那一句:
把火点起。

表情和语态不自觉地展现出一种神经质,是进入疯狂的状态,只有这样才会主动暴露自己的位置,和敌人硬碰硬。
搏命是吧,来!
对决极度爆裂血腥,子弹穿过人体,轰然炸裂。

说一个幕后花絮就知道,战场上的惨烈有多冲击人。
李九霄都吐了。
有一场戏是这样的,空袭过后,李九霄饰演的刘班长找高连长。
邓超化好妆,躺在河岸,李九霄过去一看,吐了。
邓超只有半个身子,肠子,血流了一地。

真实的战场只会更惨烈。
戴锦华老师在评价《八佰》时说过一句话:趋利避害是动物性,舍生取义才是人性。
战争的惨烈,敌人的疯狂,逼出了士兵最光辉的人性。
他们是——
03英雄
几句唱词,既是跟《八佰》相呼应,也是张飞这个角色的升华:
长坂坡前救赵云,吓退曹操百万军,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留芳莽撞人。
赵云七进七出,那是救。
张飞喝断当阳桥,那是护。
《金刚川》的张飞,要护桥,要护过桥的人。
还是一个莽。
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豪气;
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
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迫于无奈。

靠的都是一个莽来兜底。
刚出场,是个气都不敢大口喘的人。
之后,是无数的死亡逼着他怒了。
后面一段,炮兵和美军飞行员的对决,几乎拍成了动作片。
以小代大,用两个人的恩怨替代了志愿军和美军的攻防。
就像那句古话说的: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如果在战场上,就是将军级别的决策。
而这两个士兵呢?
他们是布衣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就俩人,谁怂谁孙子,被血气怒火冲昏了头脑。
只想把对方送进地狱。
张飞点燃炮位的篝火,故意暴露自己的位置,为掩护过桥的战友,也为死去的师父报仇。
他指着天上盘旋的轰炸机大声骂:
你莫跑,做个了断吧!

轰炸机轰鸣而过,一排机枪扫射,劈里啪啦,几个战友被射得粉身碎骨,两个半死不活。张飞怒吼着把一颗颗炮弹射出去,宛如自己的怒火。
轰炸机再次飞来。
战友都没了,张飞一边手脚被炸断,炮弹只有几发,他趴在高射炮架上,等待最后的决战。
按照常理,一般人不可能这样。
就像那座被炸了修,修了又炸,但一直屹立的桥。
在战争中,所有人都被逼出了那股莽,按照常理怎么可能打赢那么强大的敌人,不管不顾,就是要干。
现实里,志愿军为了打赢,更不要命的事都干过。
临津江前线,大雪纷飞的冬天。
志愿军发起冲击,棉衣、棉鞋都脱了系到脖子上,就这么过江,整个下半身都泡在冰冷刺骨的江水里。

后来,一个美军顾问回忆起来这么说:
我被那些无畏死亡的士兵灵魂震撼了,当时我就知道,这是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

在这支部队里,英雄就是所有普通的士兵。
在这场战争中,肯定会有牺牲。
但,那种一往无前的精神不会消失,它深深扎根于每个战士的灵魂中。
就像最后,燃烧弹轰炸过的桥。
一个士兵站在桥头,他已经死了,完全烧焦碳化的尸体宛如一尊雕像。
人会死,精神不会消灭。
跟着刘班长的小兵,眼睛被灼伤,蒙着纱布,他只能模糊地看见四周的景象。
当他走上桥,突然感到身后有一股巨大的力量。
无数战友争先恐后地走上桥,跳进河,又把被炸毁的桥修好。
而这次,他们用的是自己的肉体。
每个人都不要命地护住那座桥,每个人都成了那做桥的一部分。
他们连名字都没有,但他们就是万古流芳的莽撞人。
到最后,就说说那座桥吧。
多次被炸毁,但每一次都能修复。
看到最后,很直白地告诉观众,这座木桥不会被摧毁,永远不会。
一个个士兵泡在河水里,脚踩在河里的木桩上,硬生生扛起桥面,组成了一座人桥。
我们真是靠这些不要命的战士,才打赢了那场仗啊。

勇往直前,不可战胜。
这是一种意志,一种精神。
它在每一个志愿军身体中传承,在每一个中国军人中传承。
张译在《金刚川》的首映礼上说,通过金刚川去金城打仗的就是自己入伍的老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四集团军。
这是特别的缘分,也是一种传承,通过电影感染到每一个观众。
以前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
说的,就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
如今七十年过去了。
那座桥还在。
我们也从未忘记,这群最可爱的人。

编辑: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