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开业满月,报复性观影缺没来,首周票房不过千万
今年,对于电影行业来说,真的太难了。遥记网友们纷纷喊话:“等电影院开了,我就住那了!”
而今天,电影院已经复工整整一个月,但是,不能吃爆米花、不能摘口罩、不能牵小手,最关键的是,没有你期待已久的新片!

鸭老师诚心诚意地问一句,你会去电影院吗?根据第三方数据显示,电影院复工首周票房达到1.09亿元,各地累计有5000余家电影院复工,复工率接近50%。
这些数字是什么概念呢?2019年暑期档三个月总票房约为176.44亿元,也就是日均 1.92亿元。
而复工首周的电影院日均入账1500多万元,不足去年的十分之一。
与之相对的是,上周五电影《八佰》开启全国部分影城超前点映,当日票房破千万。本周《八佰》开始二轮点映,光是周一就斩获5000多万的票房。

同样为战争题材的《1917》上映12天也不过才6000多万。而且,《八佰》的出品方华谊兄弟还拿出了新的发行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对于电影院实行了分级,年票房200万元是个坎。200万以上的电影院,可以实行正常分账方式放映电影。不到200万的,需要按照上年票房的3.5%核定保底金额,上交给发行方。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放电影,先得给我发行方交一笔钱,比如年票房是200万的话,影片还没放映,你就要先上交7万块钱。而在国内,年票房不到200万的影院大概有4200家。
有人说,这会不会成为一种新的电影发行模式?鸭老师想说的是,这也算不上什么创新,也许只是华谊兄弟连续几年数亿元亏损后,对于现金流的渴望。
不过,国内敢有底气这样做的发行方,就很少。而底气源于电影的高品质,作品能打,发行方才有底气同电影院角力。换个角度来说,观众一定是为了享受好的观影体验,才会买单,而不只是为排解长时间没有机会看电影的苦闷。

其实对于电影院来说,不能只寄希望于观众的电影票钱,你看迪士尼都破天荒的把《花木兰》搬到美国线上了。那也不能寄希望于高毛利的饮料、爆米花销售。所以,如果能从其他方面来吸引观众,实现多样化的盈利模式,可能才是线下影院的新出路。
今年国庆档还有诸多大片上映,比如《姜子牙》、《夺冠》等等,也许到那时,真正的报复性观影热潮才会出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