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爆料 导航

《天天向上》开播12周年,汪涵:就怕自己现在不够年轻

编辑:xal5772020-08-11 00:15:55

2008年8月7日,湖南卫视新节目《天天向上》应奥运而生,一跃成为爆款脱口秀节目。转眼12年过去,《天天向上》历经岁月打磨,已经成为国内最长寿的综艺节目之一。

本周,《天天向上》迎来自己的12岁生日。在即将于本周日晚10点播出的节目中,《天天向上》以打造“家乡爆款美食”生日宴的形式来庆生,天天兄弟与《中餐厅》好友组队“吃友团”开启“吃货模式”。

而在接受采访时,主持人汪涵和制片人沈欣,分享了走过12年的感悟。在他们眼中,与观众共情,对热点敏锐,跟时代同步,成为《天天向上》至今依然大受欢迎的关键词。

谈过往:我们比观众还长情

《天天向上》的12年,是中国电视荧屏的风起云涌、佳作频现的12年,节目到底有何长寿秘诀?

回顾往昔,汪涵看得淡然,“但凡上了十几年的节目,一定会是铁打的栏目,流水的观众。观众随着年龄的增加,欣赏水平的提高,亦或是其他的原因,都会有离开,因为他们成长了嘛!”

汪涵形容,主创对《天天向上》着实长情也有关,“我们导演组也好,主持人也好,对这个节目比观众的长情还要长。”

在汪涵眼中,12年“甘苦自知”,经历过的难处也都可以云淡风轻,“回过头来看,那些用‘难处’来形容的事情,似乎都已经变成了让大家会心一笑也好,扑哧一笑也好的谈资了,因为终究我们是度过了。不说一帆风顺,也不说踉踉跄跄,反正我们已经走到12年了。”

而制片人沈欣则透露,12年每一期的制作都同样辛苦,“因为每一期都想推出不同的观点、话题、理念,所以我们需要搜集大量的有效的素材。也许从荧屏上观众只会看到几个嘉宾在表达、在互动,但实际上,私下里我们会走访十几个甚至多到上百个嘉宾,以便对一位嘉宾的观点进支撑。相当于每做一期节目,就是对某一个事件、某一个行业、某一个领域的深度研究,我们想做的是一个尽量详实的、广谱的且正确的一个传达。”

谈现状,共情让节目与观众更近

从直播带货扶贫到打造“追梦的哥哥”,《天天向上》几乎总能与最新的热点紧密结合。在汪涵眼中,这就是团队齐心协力的作用,他更感慨表示,最担心的就是一起奋斗的主创团队,“他们很忙很拼,害怕他们把身体磨坏了。我到这个年龄,应该就是担心大家的健康;如果一定要说为什么事情捏把汗,就是怕自己不够年轻。”

“天天兄弟”阵容经过多次调整,如今年纪最小的王一博也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对此汪涵欣慰中也有欣喜,“我很高兴看到大家对‘天天兄弟’这个团更加认同,我们之间也更加真实、相信对方,这是非常难得的。”作为老大哥的他,直言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兄弟们平安健康、加强学习,“这对我们行业来说太重要了。”

而在沈欣看来,团队的观察力、洞察力帮助节目保持锐度,“我们的导演在做选题、收集素材的时候,往往像新闻记者一样深入前线,去搜寻最有趣的人物、最有说服力的题材,从这个角度上说,《天天向上》和其他综艺节目的区别就是它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和时事热点效应。”他同时强调,作为一个长视频节目,《天天向上》更需要保持与观众的共情,“我们会关注大众共同关心的话题,再用我们的方式解读。”

谈未来:不为追求形式而改变初衷

今年疫情期间,《天天向上》创新使用了“云录制”的手法,“云上制作”大受好评。但在沈欣看来,《天天向上》的内核依然是基于深度访谈和互动的脱口秀节目,一切的形式都要为节目的主题服务,“如果这种形式更有利于展现我们话题的延展性,或者是有利于挖掘我们嘉宾的特性,我们就会采取新的方式,但是不会为了追求新的方式而改变节目的出发点。”

沈欣同时表示,作为一档深度访谈的棚综,《天天向上》有无限大的话题空间,所以不存在选题枯竭的问题,“当然,现今社会的各种变化是非常快的,我希望团队能够不断地抓住社会变迁的方向,我们就此来破题,甚至能够比普通人或者其他的团队早一步找到下一个热点在哪里。”

他更直言,希望《天天向上》保持一个“大学堂”的风格,“像王一博也好,其他主持人也好,大家乐于加入这个集体并一直在这里坚持下去,是因为《天天向上》就像一个学校,在这里我们会不断地接触到新的行业、新的领域、新的人物,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学习,而且是非常轻松且愉快的学习。”

来源:周到

展开更多
标签:天天向上
相关阅读
热门视频
精彩专题
热点推荐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