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人口红利催生中国互联网的黄金时代(2)
与这些“精英”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草根”,他们是互联网的主力军,正是他们在网络背后注视与推动,使得互联网这原本稍显无趣的发明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某种喜剧的意味。翻看2009年的网络流行语,这其中充满了诙谐的幽默和智慧:“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信春哥,不挂科”、“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躲猫猫”、“嫁人就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70码(欺实马)”、“不差钱”、“杯具”……除了那些大家一笑而过或是秘而不宣的挪揄,“草根”如今是一个充满褒义的词语,因为在每一个被关注的事件背后,是人们对理性的思索和公正的追求。
很显然,网络就是传媒,并且是一个广义的、宽泛的、公开的、对大多数人有效的大众传媒。然而,让我们用更为宽广的眼光看待互联网所带来的改变,你会发现,互联网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新媒体”,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更多网民的声音通过互联网引起关注,更多事件在网民“爆料”之后的群体参与,形成新闻媒体的突破,在传统媒体看不到或是尚不透明的地带有“草根”的声音,这就是“新文明”形成的基本条件。同时,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崛起,也使得中国走向国际化大家庭的步伐加快,世界了解中国的通道又得以极大的拓宽。
互联网这枚闪光金币的另一面却也隐藏着某些隐忧,“韶关事件谣言”、“人肉搜索”、“艾滋女闫德利”……话语权的滥用或是“集体暴力”的群起而攻之,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互联网颠倒黑白的“阴谋得逞”,同时互联网也成了对某些公共事件进行“媒介宣判”之地,网络匿名与高度的“个人见解”使得互联网成为某些人宣泄的歌舞厅。同时,“网络黄毒”、“沉溺网游”、“黑客攻击”诸如此类的词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双刃剑”的另一面是每日都在进行着的悲剧。
当然,对于这些负面的信息我们不必因噎废食,更不必像《卫报》那样绝对质疑,它说:“莎士比亚没有黑莓,亚里士多德没有iphone也过得很好;基督教在没有博客的年代传向全球;耶稣在山上训诫时也没有用上广播和powerpoint,我们所有的科技对于快乐生活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固步自封的生活哲学使得人类失却了前行的激情与动力,只有怀有盼望与忍耐之心,才能让知识成为社会发展与人类福祉的指路明灯。
近十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就是这样在歌声与质疑声中一路走来。互联网固然是人类通信技术的一次跨时代革命,但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待互联网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麻省理工学院的DavidClark曾经如此评价:“把网络看成是电脑之间的连接是不对的。相反,网络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了。互联网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对人的影响。”
在经济肆虐之际,互联网正以其自有的能力迅速恢复和重新崛起。于是,我们也持着这种相对乐观的态度来审视互联网,探索其在这十年“黄金时代”发展的力量源泉、创造的奇迹以及未来走向。
网络人口红利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冰说,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而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发展,移动终端设备价格更低廉、接入互联网更方便等特性,为这些人群的互联网推广工作提供了契机。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网络应用的迅猛增长。其中,以手机视频用户和手机微博用户涨幅最为明显。CNNIC统计显示,2012年上半年,通过互联网收看视频的用户增加了约2500万人,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已经超过1亿人。同时,截至2012年6月底,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提升5.3个百分点至43.8%,成为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
新的网络信息传播普及,使新的网络商业模式正在诞生,新的网络生活憧憬正在成长。记者采访发现,5亿多网民构建出来的虚拟世界正不断展示着改变现实的力量,庞大的“网络人口红利”令互联网经济的“黄金时代”呼之欲出。
庞大的中国网民对互联网服务公司和企业来说,是一块充满巨大诱惑的大“蛋糕”。如何创造新的互联网盈利模式、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产业抢抓机遇越来越成为互联网企业关注的焦点。
“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8万亿元,2013年有望突破10万亿元,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已超过25000家。”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何霞认为,中国的电子商务已进入“黄金时期”,而且“十二五”期间很可能延续这一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