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评论 导航

战胜伪科学有多难?这部电影给你答案

编辑:xal5772020-07-08 14:03:47

伪科学能够传播,最终是靠宣传一件件“灵异事件”。批判伪科学也不能空对空,必须具体地揭穿这些骗局。和骗子斗法,这本来是很好的影视题材,可惜由于涉及科学理念,无论中外,此类作品罕如凤毛鱗角。2012年,西班牙导演罗德里格拍摄的《红灯》算是其中一部。

电影《红灯》海报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电影的情节梗概是这样的:心理学家玛格丽特立志揭穿超能力骗局,青年学者汤姆主动加入她的阵营。二人组携带各种仪器,去现场调查那些超能力大师,每次都能成功揭穿他们的把戏。

影片中的玛格丽特博士 (图片来源:网络)

“特异功能大师”西弗退隐江湖三十年,突然宣布复出,高调接受科学界测试。玛格丽特也开始为揭穿西弗进行努力,然而在准备过程中突发心脏病死亡。西弗是个骗子,还是真有异能?影片故意真真假假,悬念十足。汤姆不惧威胁,坚持到最后,终于发现西弗是靠装成盲人来诈骗。

特异功能大师西弗(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从惊悚类型片的角度来看,《红灯》只能算中规中矩。甚至,前半部正反势力一直用智慧斗法,最后却来了场肉搏,被影评家视为败笔。然而,影片极好地展示了围绕特异功能问题,科学界和社会舆论的众生相。

“红灯”这个片名来自科学界俗语,意思是科研过程中发生的不寻常现象。它们就像亮起的红灯,提醒科学家去注意。在反伪调查中,玛格丽特一直耐心地寻找“红灯”,认为这才是正确途径。

玛格丽特虽然只出场了半部电影,却是科学精神的化身。她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在电视节目中还因此受到攻击。当她声明这个身份时,对手便说她是个丧失信仰的人,一个孤独、无助、失败的老女人。这恰恰是无神论者在西方社会的刻板印象。

玛格丽特的儿子因事故成为植物人,苏醒无望。如果承认有“天堂”,至少还有母子二人能在天堂相见的念想。她对助手承认,自己至少为此动摇过一秒钟,并且深刻自责。玛格丽特不仅是无神论者,更是有血有肉的无神论者。

常年反伪,玛格丽特不仅精熟各种骗术,还不时用通俗语言讲解科学原则。比如,什么是“奥卡姆剃刀”?她举例说:当我听到蹄声,我会猜想来了一匹马,而不是独角兽。这是我听到的对该原则最生动的解释。

又比如在课堂上,有学生请玛格丽特回答,是否世界上不存在特异功能?她的回答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次灵异事件通过我的检验。以实证为本,而不是武断地肯定或否定,这听起来好像不那么坚决,却是真正的科学态度。

然而,玛格丽特的反伪事业却并非科学界的重点。她没有经费,完全靠自己和志愿者维持。所以,经常面临资源缺乏的困境。作为她的对立面,骗子们则有条件组成团伙,调查观众的私人情况,再用无线电通知表演者。甚至,他们会雇用黑社会打手威胁对方。商业媒体的包装,以及观众的追捧,让骗子们有资源实施这些阴谋。

作为玛格丽特的陪衬者,影片设置了萨克里顿博士这个角色。他精通实验程序,能领导团队中规中矩地完成科学实验,但是却没有科学的心。他承接对西弗的测试,完全因为后者是名人,这种测试可以让自己也出名。整个实验在程序上很严格,还有完整的录像监控。但因为萨克里顿缺乏科学素养,他没有从中发现任何问题。

冷战时期,苏美两国都有专家研究特异功能,想挖掘其中的军事价值,各类“大师”成为媒体宠儿。这股风潮于70年代进入中国,不乏有科研院所请“大师”作实验,间接为他们背书。萨克里顿就是从这些“科学匠”中提炼出的银幕形象。反派西弗被设定为退隐三十年后再次出山,其经历也恰恰记录下那个伪科学泛滥的时期。

然而,这样一部从整体到细节都很准确的影片,却毁于最后十分钟。为了追求玄虚,在揭穿了西弗的骗术后,情节突然发生大反转。助手汤姆才是特异功能人。他从小就震惊于自己的异功,总想以科学原理来解释它们,借此回避现实。投到玛格丽特门下也是这个目的。前面情节里各种疑似特异功能的现象,原来都是汤姆无意识在“发功”。

玛格丽特的助手汤姆(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单纯从增加趣味的角度,可以设置这样的反转,但却让全片精心构建的主题顿时成为笑柄。玛格丽特从坚持科学原则的学者,瞬间变成顽冥不化的老教条。其实,去掉这只添上的足,前面的蛇已经画得相当完整。

为什么要推荐一部有瑕疵的作品?因为在反科学题材上,影视界的贡献几乎为零,我也只好退而求其次。

征稿启示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公众号欢迎赐稿!

稿件内容以反伪破迷为核心思想,科学普及、科学文化、科技哲学、科学与公众、世俗人文主义、科技伦理等领域均可涉及,旨在将科学探索结果无偏见地告知公众,避免公众上当受骗。

稿件一经采用,我们将奉上稿酬。

投稿邮箱:kpsbsh2017@163.com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

展开更多
标签:玛格丽特
相关阅读
热门视频
精彩专题
热点推荐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