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是观东南亚日出最壮观的旅游之地【图】(2)
如果说蒲甘是缅甸佛教文明的过去式,那么曼德勒就是缅甸佛教文明的现在进行时。据说曼德勒是全缅甸僧人聚居最多的城市,有一半的和尚生活在这里。到了曼德勒,我才真正见识了当下缅甸人的佛教生活。乌本桥附近便是拥有全国最多僧人的马哈刚大勇佛学院,众和尚每天在黎明时集体外出托钵,再将托钵回来的食物集中,10点一到,和尚们排队依序进入食堂,按等级坐位,由服务僧分派食物,集体用餐。僧院内从12岁的小沙弥到65岁的大住持,每日餐食均由信徒供奉。由于众僧中午之后便不再进食,因此对于这一餐,他们充满了虔敬之心,珍惜咀嚼的每一口食物。
在缅甸这个佛教国家,经过长期的宣扬传播,佛教教义和伦理道德已扎根人心,并深深影响着每个缅甸人的人生观。缅甸的男人一生中必须出家一次,次数和时间长短不限,且随时可还俗。一般在9岁~12岁,缅甸男孩就会第一次穿上袈裟,在寺庙里生活一段时间,接受启蒙教育,学习一些基本的佛教知识。因此,在缅甸似乎看到到处都是穿袈裟的僧人,其中还有很多小和尚。倒是女子一旦出家做了尼姑则终生不能还俗,必须一辈子伺候佛祖,这和妇女在缅甸的社会地位比较低有关。由于缅甸人将礼佛作为生命中最重大的事,几乎家家都有亲人出家做过僧人,所以信徒们都乐于奉献布施给和尚,有的寺院因此非常富裕,但僧侣们都认为自己是佛的仆人,在寺院过的依然是一种非常严格、充满戒律的生活。
茵莱湖:一方净土桃花源
初到茵莱湖,我便迫不及待的在码头包了一条带有马达的梭型木舟沿着运河向湖驶去。河面上有成群的白色海鸥在觅食,每当有船只经过,正应了李清照的那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大约20分钟的船程,前面豁然开朗,茵莱湖优美的身姿展现在眼前。整个湖区被苍翠的山峦环抱,湖水湛蓝清澈见底,天空也是明媚的蓝色,团团的白云中还有彩云若隐若现,恍惚间我似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茵莱湖一带有一万多户居民,大部分属于茵达族,散居于湖边的180多个村落中。他们主要以捕鱼为生,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由于常年生活在水上,他们练就了单脚划船的绝技,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相信竟有如此高超技法。船夫单脚站在船尾,用另一只脚勾住船桨把桨叶插入水中,灵巧地将身子一低在水中旋转桨叶,船便顺着这力道往前行驶,然后船夫再用脚把桨带离水面,桨在空中会停滞几秒再被放入水中,周而复始,远远望去就像是在湖上跳芭蕾舞。
茵达族人都住在吊脚楼里,穿过窄窄的水巷就到了他们的家。他们靠在湖心的浮地上种植小西红柿,在湖里捕鱼为生。手工作坊里。比较有趣的是卷烟作坊,年轻的女子把烟丝卷在没有烤过的绿叶内,剪刀一剪就制成当地的土烟,还要贴上“555”的小商标,高级“雪茄”几分钟就做成了。湖边还可以看到长颈族,妇女从小便用闪亮的铜圈绕颈,随着年龄的增长,铜圈也跟着增加,将脖子尽量拉长,突出那种畸形美。
傍晚时分,渔民们在湖上捕鱼。
扁舟上摆着一个圆锥状的大竹笼,就是捕鱼工具——罩鱼笼。他们根据鱼换气时冒出的水泡断定鱼的大小,看准后便将鱼笼插下去,若有震动的手感,再将鱼叉从鱼笼上端的孔中伸进去,把罩内的大鱼叉上来。渐渐西沉的夕阳把湖面染红,湖面上泛着金光,同小舟、渔夫一道组成一幅唯美的画,久久留在我心间。
缅甸是贫穷的,可是有信仰的缅甸人民,精神是富足的。每当我回想起他们,仿佛又在佛塔下看到他们平和温暖的笑容。
特别提示
阿南达庙,1091年建成,被誉为整个蒲甘保护最完整及最优美的寺庙。在院子的中心是美丽的Ananda Phaya,塔座是印度式的正方形大佛窟,四面各有一门,每一个门内是一尊高约十米的金装柚木释迦立佛,佛像庄严,微微低头俯视着下方的芸芸众生。
瑞西光塔,1057年建成,是蒲甘最著名的佛塔之一,塔内珍藏着佛祖的一颗佛牙和一些佛骨,所以是蒲甘最受崇奉的塔,也是全缅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大殿中心四尊面目慈祥的佛像,各自面朝一方背壁而立,保佑着一方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