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万象 导航

26岁医生连续加班猝死 因过度工作而丧命的医生(2)

编辑:小男2017-06-30 09:07:43

  6月10日,上虞市人民医院骨科罗斌主任值完夜班后猝死;

  4月16日,南宁市中医院一名不到30岁的年轻医生猝死;

  2月10日,河北省某县医院年一名仅39岁的医生“连续24小时上班”发生猝死;

  1月9日,石河子市人民医院一名麻醉科医生,在值班过程中猝死。

  超负荷工作、身体不堪重负的不止医生群体:去年12月,年仅28岁、在深圳一家连锁酒店任销售经理的李同平离开了这个世界。三天前,他刚刚拿到了自己的第一辆车。几位与李同平相识的朋友认为,他的猝死可能跟之前工作过度劳累有关。

李同平朋友圈

李同平朋友圈

  除了销售,IT也是加班高发职业。

  2016年12月,苏州一位24岁的工程师猝死,他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但加班是常态。

医生猝死

医生猝死

  2016年10月,44岁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因突发心肌梗塞在北京去世。

过劳死

过劳死

  2016年6月,前阿里巴巴数据技术及产品部总监在打羽毛球时猝死,年仅34岁。

  2015年12月,腾讯技术研发中心语音引擎组副组长陪妻子散步时突然晕倒去世,媒体采访的知情者称,是因长期加班过劳导致。五天后他的孩子出生,七斤六两。

  2015年3月,深圳36岁IT男张斌猝死在公司租住的酒店马桶上面,当日凌晨1点还发出了最后一封工作邮件。

  此外,学生也是一个普遍疲劳的群体。在孩子仍在长身体的阶段,曾有调查数据显示,六成沈阳初中生睡不足8小时。

猝死

猝死

  2015年11月,河南南阳一名15岁学生猝死课堂,其父亲给儿子写的信,字字带泪。

  学生猝死课堂

学生猝死课堂

    能够进入新闻的猝死,不过是众多猝死事例中的冰山一角。在每一个快节奏的城市中,加班、过劳的例子都并不鲜见。曾有网友列出了容易猝死的十大高危职业:广告设计师、医生、网店店主、IT工程师、媒体人、警察、三班倒的工厂工人、学生、部分演员及运动员。

  一直以来,围绕“过劳猝死算不算工伤”的话题都没停止过讨论,但目前它在医学上没有准确定义,程序上很难做出界定,因此也无法成为法律定义,维权难度较大。

  如何预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主任医师马晋平教授,对媒体揭秘猝死的五大原因及预防办法。

  马晋平表示,很多猝死属于过劳死或者运动死,本质都是透支了身体机能的极限,多见于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脑血管意外、主动脉夹层、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以及肺梗死。高危行业从业者日常生活中应少熬夜多运动、定期体检血脂血压。

  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平时工作生活中有较多的烟酒应酬

  缺乏足够的锻炼

  情绪波动较大

  需要定期检查血脂,保持平衡饮食,适当参加运动,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主动脉夹层等高血压病

  不规律作息

  高盐饮食

  需要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并遵医嘱规范治疗。控制血压平稳也是预防主动脉夹层等高血压病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大量喝酒

  暴饮暴食

  进食肥腻

  急性脑血管意外

  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

  经常熬夜、饮食作息不规律

  血压、血脂异常

  需要定期体检,检查血脂、血压水平。

  肺梗死

  长期保持坐姿办公,久坐时腿部的静脉血液回流缓慢,淤积浓稠的血液,很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

  如果长期伏案不可避免,每一个小时应站起来稍做运动,如深蹲等,这样可以帮助下肢静脉血回流,预防血栓形成。

医生过劳死

医生过劳死

  年纪轻轻的医生,就这样因为连续通宵加班,最终猝死在医院内。这不仅让大家看到了医务工作者的不易,更给所有还在拼命加班的人发出警示,工作固然重要,但是远远没有生命来的重要。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
热门视频
精彩专题
热点推荐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