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万象 导航

一艾滋病患者公开征婚走红 同性恋问题被曝光

编辑:小男2016-12-01 15:58:15

  你们知道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吗?他们自卑敏感脆弱,他们不敢活在阳光下只能躲在角落里,他们不能有正常的交际和生活……甚至不能被亲人所认可。

  四年前,只是在门口抽根烟的功夫,刘石发现整个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都在找他。当他拿到了HIV阳性的检验报告后,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朋友的鼓励下,刘石重拾生活的信心。“知道是艾滋感染者后,一开始让我住院的医生忙改口让我回家。”刘石说。

2013年8月,刘石在西单门口征婚。

  2013年8月,刘石在西单门口征婚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的歧视的情况依然存在,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刘石此后加入了艾滋病相关的公益组织,并成为近60万艾滋病患者中为数不多敢于公开身份的人,“为这个群体呐喊,争取基本的权利。”

  但即使是这个勇敢的“斗士”,“不会主动跟室友说明病情,很有可能会被赶出来。”他坦言,没有公益组织给予的生活保障,他也不会选择在媒体公开身份。

  确诊后一门心思想“寻死”

  “得知感染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想死。”说这话的时候,刘石竟是一脸的阳光。

  刘石个头不高,身穿运动裤和套头衫,显得很有活力。头上还抹了一点发蜡,左耳带着一个很别致的耳钉。如今谈起自己的患病经历,他表现地非常淡定从容。

刘石做宣传

刘石做宣传

  刘石是一位男性同性恋,2012年7月,他身体出现严重不适。因为曾有过高危性行为,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去疾控中心做HIV病毒检查。很不幸,检查结果最后显示为阳性。那一年,他刚20岁。

  回到四年前,他极度消沉,一门心思想“寻死”。确诊成为HIV病毒携带者之后,他以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理由辞职,回家后便开始不停地查资料,找网友咨询,就是为了找个“不那么痛苦的死法”。

  “一幢靠近海边的别墅!”从小生活在内陆城市的刘石想到了一个最佳的自杀地。他把真实的病情告诉了一位最信得过的朋友。听闻他的病情,朋友立马赶来安慰并照顾他,这也成为了他“向死而生”的转折点。

刘石

刘石

  “他陪了我一个月,帮我做一切我想做的事,陪我吃一切我想吃的东西。”刘石很庆幸自己有这样的朋友,“等他离开的时候,他问我这段时间快乐吗?如果感到快乐,为什么不能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从内心底讲,我毕竟是想活下去的。”一个月后,刘石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他开始学着接受现实,并进行了系统的治疗。四年来,他的免疫力细胞(CD4)由极低的2个上升到500个左右(正常人是500-1600)。“我的身体已经和普通人基本无异。感冒发烧的小毛病,吃正常的药物也可以好。”选择正视病情,并不意味着可以坦然面对他人的目光。

  “舅舅在医疗领域做事,对艾滋病的了解会比别人多。当时他看我身体不好,频繁地去传染病科和疾控中心,就开始有所怀疑了。”刘石不得已告诉了舅舅实情。

刘石征婚

刘石征婚

  “千万不要告诉我爸妈。”刘石对舅舅千叮万嘱,父母始终是他心里最难迈过的坎。刘石觉得父母肯定承受不了自己的独子既是同性恋又是艾滋病患者的事实。

  直到有一次离家时,妈妈把他送上公交车,回头时,刘石看见妈妈在哭。他担心母亲是不是知道了什么。“毕竟这么大的事情,家里人肯定得知道。”后来证实,舅舅确实告诉了母亲。

  “此前,身体不舒服父母总是会刨根问底。知道我感染艾滋以后便不再问了。”刘石发现父母的关心变得异样起来,说话越来越小心,桌上的饭菜越来越多。

  “不太聊生病的事情,总是说‘多吃点这个增加免疫力’、‘天冷了要多加衣服’的话。”刘石听了觉得五味杂陈,“就像一个人快要死了,见一面少一面,需要临终关怀。他们会背地里哭,不让我看到。”

  刘石在一场关于艾滋病的报告中做演讲。

刘石在门口征婚

刘石在门口征婚

  公开艾滋身份家庭被孤立

  真正的重生是在刘石加入公益组织之后,他在那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并且大胆做出了公开身份的决定。2012年10月,走出生命中最阴暗的一段时光后,刘石首先加入了山西一家防艾志愿团体做兼职,学习如何快速检测,如何帮助别人检测,如何对阳性患者关怀陪同。

  “因为周围的人和我一样,志愿者知道我的病情,也会鼓励我。那段时间我非常开心。”刘石说。此后,刘石认识了魏建刚,他在一家专注于中国性与性别以及性健康问题的NGO工作。

上一页 1 2
展开更多
相关阅读
热门视频
精彩专题
热点推荐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