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将推去行政化 各地高校去行政化之路有多远(2)
以上海大学为例,据媒体报道,目前,上海大学有31个职能部门,除学院外,直属机构17个,此外,还有大大小小150多个研究机构,学校将考虑精简机构。上海大学校长金东寒透露,上大党办、校办原有处级干部共14人,撤销党办、校办,成立党政办,现已实现第一阶段目标———减至9人。
另一方面,上大还将实施公开竞聘制,实现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后,相关人员的工资体系也要重新设计,把收入与岗位责任、能力、绩效密切挂钩。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8月,上海印发的《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构建校长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推进校长职业化建设和向教育家的转型,完善中小学校长职级制,遴选部分公办高校试点取消校级领导的行政级别。
北京大学
高校去行政化难在哪?
其实,国家层面早已认识到高校运行行政化和权力化所存在的弊端。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2015年5月,《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也要求,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
在高校去行政化中充当先锋的南方科技大学,曾被外界寄予厚望,但现实是,如今其状况并不乐观。
对此,有专家表示,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是一项6年前就已经做出的决定,但是在过去6年间,推进高校去行政化面临着很大的阻力。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所公办学校校长取消行政级别。
那么,高校去行政化难在哪?此前,中南林业大学校长廖小平曾指出,当前中国大学去行政化至少面临六大障碍,即法制障碍、权力障碍、利益障碍、体制障碍、自律障碍、文化障碍,克服了这些障碍就意味着为大学去行政化创造了相应的条件。
另有观点认为,取消行政级别并不能解决行政化问题,校长、院长有了行政级别,才能与教育管理部门的官员“平等”对话。
北大校长林建华
从院系领导下手,会是高校去行政化的突破口么?
如今,一些高校去行政化从院系领导下手,引发外界关注。对此,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校去行政化选择从院系领导行政级别上开始改革,主要缘于如此阻力较小。
“像北京大学这类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一般更看重学术,因此取消院系领导的行政级别,对他们的影响并不会太大。”
刘海峰据此分析,主要阻力还是来自一些地方高校,由于这类院校只有具备一定行政级别,才会受到当地政府的格外重视。
他强调,不过,正是因为具备行政级别,这些高校也成了一些官员的晋升通道,从而导致一些非教育领域出身的官员入职高校。
刘海峰认为,高校去行政化是大势所趋,但在大环境下,如果其他一些部门仍存很重的“官本位”思想,那么即使去了行政化,这对高校发展也势必会带来不便之处。
“因此,高校去行政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并且需要多方协力。”刘海峰说。
北大校长林建华力推高校去行政化,上海、山东等高校将试点取消院校领导的行政级别,去行政化任重而道远,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之路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